专题讨论·新冠疫情研究

  • 疫情期间的“消费与产出偏离之谜”:只是失业率问题吗?

    刘金东1;宁磊2;姜令臻1

    新冠疫情期间出现了消费偏离产出轨道的反常现象,表现出超速下降和恢复迟缓的特征。文章为了探讨该谜题背后的经济原因,通过构建一个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对这种现象进行了深入探讨,发现家庭收入不确定性增加和就业质量下降导致的劳动力市场资源错配是产生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单纯的失业率上升仅会起到触发作用。其中,劳动力市场资源错配问题将会造成长期影响。同时,文章也发现疫情对于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就业人员的影响具有很强的异质性。具体而言,由于大企业员工受到的失业风险和收入不确定性较小,因此疫情主要通过社会平均工资来影响退休后的收入。但对于中小企业员工而言,由于劳动力市场的疲软导致的收入结构性变化具有累积作用,这就导致中年群体受到疫情的影响最大。因此根据文章的结论,保就业不能仅仅围绕就业数量,还要稳住就业质量不下降,保证劳动力市场供需匹配,尽可能避免劳动力市场资源错配带来的家庭永久性收入损失和对中国经济运行产生的长期效应。另外,中小企业就业者和青年群体受到的消费负面影响最大,他们受到的就业冲击最大,应保障其就业与收入。文章的研究结论对当前中国制定更加精准、可持续的稳就业和促消费政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022年05期 4-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7K]
    [网刊下载次数:59 ] |[阅读次数:79 ]
  • 不确定性与宏观经济波动——基于企业预防性定价和居民失业风险视角

    王博;徐飘洋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使宏观经济不确定性达到历史新高,不确定性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不断加大,保就业、保市场主体和保物价稳定成为当前经济工作的重点。文章通过构建<i>TVP-SV-VAR</i>和<i>DSGE</i>模型,从企业预防性定价和居民失业风险两个角度出发,分析了不确定性影响宏观经济的机制。研究表明:第一,不确定性冲击会导致经济在短期内进入滞胀状态,而长期陷入通缩。其中,短期通胀上升主要是因为企业预防性定价在不确定性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中起主导作用,而长期通缩则是因为失业风险所导致的居民有效需求下降。第二,模型模拟显示,在遭遇不确定性冲击后,存在失业风险的居民消费复苏得慢,没有失业风险的居民消费复苏得快。第三,总量上,宽松的货币政策能够有效减缓不确定性对经济的负面影响,但同时存在明显的边际递减效应;结构上,搭配不同的财政政策能够有效缓解异质性居民之间的福利损失。

    2022年05期 19-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04K]
    [网刊下载次数:57 ] |[阅读次数:56 ]

专题讨论·高质量就业

  • 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新特征及其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机制研究

    干春晖1;姜宏2

    随着人工智能等自动化资本投入的增加,技术进步偏向会呈现新的特征,已有文献缺乏对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新特征的关注,也缺乏对新型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影响劳动力市场机制的进一步探索。文章基于超越对数生产函数形式的随机前沿模型,利用2012—2019年制造业上市企业数据测度了制造业的技术进步偏向,实证检验了制造业技术进步偏向对企业劳动力市场的影响以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中国制造业技术进步偏向于自动化资本。(2)制造业企业自动化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对劳动力需求产生了替代效应,生产率和产出规模效应是两个影响渠道。(3)制造业企业自动化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能通过生产率效应和技能结构效应来提升劳动力工资水平。(4)基于行业关联效应,制造业上游(下游)企业自动化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通过推动下游(上游)企业的技术进步,进而对下游(上游)企业产生就业替代效应和工资补偿效应。可见,大力推动自动化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加快提升劳动力技能水平,扩大生产率和产出规模效应对劳动力市场的积极作用,重视产业链的传导和协同效应,是适应“机器换人”,实现稳就业和高质量就业的重要途径。

    2022年05期 34-48,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8K]
    [网刊下载次数:63 ] |[阅读次数:63 ]
  • 跨境电商改革与工资收入:一个新开放视角

    胡浩然1;宋颜群2

    跨境电商作为一种新开放形式,对于稳定进出口和吸纳就业具有重要的作用,也是促进我国经济走向“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途径。为此,文章以设立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作为研究案例,结合我国<i>A</i> 股上市公司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系统评估跨境电商改革对试点城市公司员工平均工资收入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并且着重探讨跨境电商改革所带来的就业效应、减负效应和减贫效应。研究发现:(1)跨境电商改革显著提高了试验区公司员工的平均工资收入。(2)跨境电商改革主要提高了东部地区和高互联网普及地区、第二产业和工商业、小规模公司、民营公司和低工资水平公司等样本组的公司员工工资收入。(3)供给侧的税收优惠政策显著降低了试验区公司的税率和融资约束程度,并且有助于提升公司的员工工资收入;而公司行为反映了需求侧变动,公司扩大就业规模和改善人才结构是跨境电商改革提升员工工资收入的重要影响渠道。(4)跨境电商改革显著提高了个体和家庭的收入水平,缓解了试验区试点城市的相对贫困问题。

    2022年05期 49-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9K]
    [网刊下载次数:67 ] |[阅读次数:79 ]
  •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父辈健康与子女劳动供给

    张永峰;路瑶

    家庭中普遍存在成年子女照料老龄父辈健康的现象,这在饱受儒家文化熏陶的中国表现得尤为明显。文章利用2015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研究发现:父辈隐性健康变化并未引致子女退出劳动力市场,而父辈显性健康变化对子女劳动供给存在显著的挤出效应。总体来看,父辈健康变化对农村子女、女性子女、分开居住的子女和代际支持更高的子女劳动供给的挤出效应更加显著。同时,父辈隐性健康变化显著增加了雇佣护理人员的可能性。在父辈健康照料中,在追求家庭效用最大化约束条件下,护理人员部分替代子女成为相对理性的选择。进一步研究发现,医疗保险、子女数量的增加和医疗条件的改善有助于平滑父辈健康变化对子女劳动供给的冲击,缓解父辈健康变化对子女劳动供给的挤出效应,尤其是在家庭子女数量超过2时,这一缓解作用更加显著。文章的研究验证了“抚养—赡养”这种代际互惠模式在中国的存在性,因此需要警惕老龄化加深和人口红利缩减双重背景下父辈隐性健康变化和显性健康变化转换对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冲击。

    2022年05期 64-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5K]
    [网刊下载次数:73 ] |[阅读次数:83 ]

专题讨论·企业创新发展

  • 国家创新型政策协同效应研究

    陈晨;李平;王宏伟

    创新是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建设目标下,不同的科技创新政策不断推出。以创新型国家建设为目标,2006年推出了国家创新型企业试点政策与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连同更早出台的高新技术企业政策,成为助推国家科技创新水平提升的关键之举。文章在分析政策创新效应机理的基础上,通过手工收集整理国家创新型企业中的上市公司名录,以2003—2017年<i>A</i>股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处理效应双重差分模型,研究了政策的协同创新效应和机制。研究发现:(1)国家创新型企业政策、国家创新型城市政策和高新技术企业政策对企业创新绩效均具有促进作用,且呈现协同创新效应。(2)借助创新平台建设、政企关系改善、要素市场完善和服务环境优化等,创新型城市政策强化了创新型企业政策的创新效应;此外,通过为企业提供政府补助、增加税收优惠和缓解融资约束等措施,高新技术企业政策和国家创新型企业政策呈现出协同创新效应。(3)借助自身资源基础,国有企业的政策协同创新效应强于非国有企业;此外,与中部和东部地区相比,西部地区的政策协同创新效应和福利效应更强。文章分析了国家创新型政策的协同创新效应,为未来创新型政策组合设计、措施制定以及作用效果发挥提供了借鉴。

    2022年05期 80-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0K]
    [网刊下载次数:55 ] |[阅读次数:51 ]
  • 容错纠错机制何以激励国企创新?

    叶永卫1;云锋2;曾林3

    在强调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作为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的“排头兵”,国有企业被赋予了更多的责任与使命。文章基于双重差分模型考察了容错纠错机制对国有企业创新活动的影响及其背后的作用机理。计量结果显示,容错纠错机制的实施显著提升了国有企业的研发投入,经过一系列的稳健性测试后,该结论依然成立。机制检验证实,容错纠错机制通过提升风险承担和完善公司治理进而促进了国有企业的研发投入。异质性分析表明,股权激励和晋升激励有助于强化容错纠错机制对国有企业的创新激励效应,而货币薪酬激励则没有显著影响。进一步研究发现,容错纠错机制的实施不仅增加了国有企业的创新产出数量,而且还提升了其创新产出质量。这一方面表现为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显著增加,而外观设计专利没有明显变化;另一方面表现为创新产出的价值增值能力显著提升。上述结论表明,实施容错纠错机制,提高对创新失败的容忍度,同时辅以股权激励和晋升激励机制有助于提升国有企业的创新水平,进而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2年05期 95-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4K]
    [网刊下载次数:65 ] |[阅读次数:60 ]

区域经济研究

  • 环境信息公开与地区空气质量——基于PM2.5监测的准自然实验分析

    潘旭文1;付文林2

    污染防治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环境信息公开是有效协同治理的基础。文章利用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2012)》分阶段实施这一外生冲击构造准自然实验,通过多期双重差分法分析了污染监测信息公开对城市空气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污染信息公开可显著降低地区空气污染浓度。第二,在政府内部压力和外部监督的双重作用下,环境信息公开不仅有助于提高政府环境关注度,还激发了社会公众的环保监督积极性,推动企业投资规模和结构调整,形成政府、企业和公众共治的环境治理格局。第三,环境信息公开的污染防治效应受到地方官员特征、地方财力的影响,在官员年龄越大和财政压力越小的地区,环境信息公开具有更显著的污染治理效应。文章的研究意味着在完善环保法律和加强环保投资水平的同时,还应继续加大环境信息公开力度,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以及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

    2022年05期 110-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8K]
    [网刊下载次数:64 ] |[阅读次数:81 ]
  • IPO事件对地区创业活动的影响研究

    张光利;薛慧丽;林嵩

    资本市场是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金融资源,<i>IPO</i>事件是连接资本市场和实体经济的纽带,对实体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文章基于中国各地级市的工商企业注册数据,实证分析了<i>IPO</i>事件对地区创业活动的影响。研究发现:(1)<i>IPO</i>事件对地区创业活动具有显著的激励作用,能够显著提高地区创业活跃度以及平均创业规模,且<i>IPO</i>事件对创业活动的正向激励效应在控制内生性的前提下依然成立。(2)在调节效应的分析中,<i>IPO</i>事件对公司制企业的创业活动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对非公司制企业的创业活动具有抑制作用。(3)<i>IPO</i>事件在促进地区创业活动的过程中具有“产业拉动效应”和“产业集聚效应”,具体表现为<i>IPO</i>能够带动地区同行业企业的创业活跃度,提升<i>IPO</i>企业注册地周围2公里、10公里、20公里和30公里半径范围内的新企业成立数量在本地区的占比。(4)从企业创新能力角度来看,<i>IPO</i>事件对企业发展质量具有正面影响,<i>IPO</i>事件能够显著提高本地区企业申请专利的数量和申请专利的企业数量。总体而言,文章的研究证据表明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对实体经济的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具有显著的正向溢出效应。

    2022年05期 125-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5K]
    [网刊下载次数:56 ] |[阅读次数:67 ]
  • 城市品牌与流动人口就业选址决策

    陈家和;吴一平;李鹏飞

    城市品牌作为保持和增强城市竞争力,加强地区间战略关联和聚集高端生产要素的重要管理工具,已经成为各地城市建设的重点方向。文章以“全国文明城市”的评比作为准自然实验,利用2013—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探讨了城市品牌对流动人口就业选址决策的影响机理。研究结果显示,当城市获得“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后,流动人口到该城市就业的概率显著提高1.13%。进一步的机制检验结果显示,入选“全国文明城市”后,该城市公共品供给增加,环境质量提高和就业机会增多,同时短期内流动人口对文明城市的关注度显著提高,两者共同促使流动人口向文明城市集聚。而“全国文明城市”品牌的正向影响主要集中在互联网基础较好的户籍省份、年轻人群体或育有子女的群体之中。流动人口来到获得“全国文明城市”称号的地区工作之后,他们的公共医疗保险本地参保概率与子女本地入学概率均显著提高,对城市的满意度与融入当地的意愿也显著提升。文章的研究结论对地方政府出台相关人才集聚政策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2022年05期 140-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9K]
    [网刊下载次数:69 ] |[阅读次数:70 ]

产业经济研究

  • 平台经济下的安全监管:以顺风车市场整改为例

    邹干1;刘其宏2;王小芳3

    随着平台经济的发展,匹配质量日渐成为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文章基于平台经济下对产品(服务)安全监管的考虑,以顺风车平台整改政策为例,分析了“司机准入门槛”和“平台安全建设”两种管制手段的有效性。首先分别基于平台利润最大化及社会总福利最大化,探讨了平台自治和政府管制下的行动激励差异。随后分析了成本系数和司机敏感系数变化对均衡选择的影响。最后基于对平台和政府管制激励的研究结论,结合现实情况,探讨了由政府制定司机准入标准、由政府制定平台安全建设标准以及政府和平台共同制定安全建设标准这三种监管政策的实际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在安全建设方面,平台自身努力远低于社会最优下的要求;在司机准入方面,平台设定的准入要求在不同情境下存在过于宽松或者过于严格的问题。当政府和平台共同监管时,在大多数情况下,政府应利用平台对司机准入筛选相对严格的优势,令平台自行设定准入门槛,进而再通过与平台共同制定安全建设标准,以弥补平台安全建设激励不足的劣势,在保证出行安全的同时保护平台匹配效率不受损害。文章讨论了三种可行监管手段的有效性,为监管部门提供了参考。

    2022年05期 155-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1K]
    [网刊下载次数:66 ] |[阅读次数:54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