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论坛

  • 如何保障政府的积极“有为”?——兼评林毅夫“有为政府论”的社会基础

    朱富强;

    如何保障政府切实"有为"而不"乱为"呢?这是林毅夫的新结构经济学及其产业政策主张所面临的核心问题。文章基于思辨逻辑系统地考察了政府积极"有为"的社会基础及其背后的文化原因,得到了如下主要结论:(1)决策者制定和实施合理的产业政策也是根源于一种企业家精神,但这是根植于责任伦理的公共企业家精神,而不是根植于信念伦理的私人企业家精神;(2)责任伦理充分嵌入在儒家社会中,体现在"尽其在我"的责任文化之中;(3)从儒家传统中寻找智慧来培育和壮大责任伦理以及相应的公共企业家精神,就可以保障有为政府的切实"有为"。总之,根植于责任伦理,有为政府与企业家精神之间就能形成互补共进关系,进而与有效市场有机结合而促进产业升级。文章为新结构经济学及其"有为政府论"夯实了理论和社会基础,是对新结构经济学"有为政府论"的一个很好的补充和拓展。

    2017年03期 v.43;No.424 4-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14 ]

经济史·经济思想史研究

  • 全球化背景下国际不平等交融理论与实证研究——来自中国贸易利益不平等的证据

    马艳;王宝珠;赵治成;李俊;

    在经济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和国际分工形态不断变化的背景下,国际不平等问题的内在机理发生了新的变化,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不平等理论也因此面临新的挑战。基于此,文章从国际分工新形态出发,将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和国际金融三大领域中的不平等性放到"交融"的统一框架下进行考察,分析国际不平等问题如何由单一领域的不平等转变为多领域相互交融的不平等,提出国际不平等交融的概念,并进一步构建国际贸易利益不平等交融的数理模型。理论模型表明,一种国际经济领域中的不平等都融合着其他国际形式的不平等,在量上体现为某一种国际经济领域中的国际剩余价值转移量因其他国际经济活动的交融而增加或减少。基于上述理论分析,文章以我国贸易不平等为例,探究了三大国际经济领域中的不平等交融问题。研究表明:(1)国际投资不平等和实际有效汇率相对差异对国际贸易不平等有显著的正向影响;(2)国际贸易、国际投资与国际金融领域中的不平等存在长期双向因果关系,即三者的确存在交融影响。因此,政府应将不同国际经济领域的情况综合在同一平台上进行审视,为减少某一领域中的国际不平等也需辅之以其他两个领域的政策制定,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017年03期 v.43;No.424 17-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3K]
    [网刊下载次数:56 ] |[阅读次数:90 ]

公共经济与管理

  • 预期社会化、资产选择行为与家庭财产性收入

    王文涛;谢家智;

    文章从心理、经济和社会的综合视角,通过提出预期社会化的形成与传导机理,构建"心理(预期社会化)→行为(资产选择行为)→结果(财产性收入)"的分析框架,运用无条件分位数回归等估计技术,采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实证检验了预期社会化影响资产选择行为与财产性收入的研究假设。研究发现:预期社会化促进了家庭的金融投资行为,加快了财产性收入的增长。但是预期社会化对家庭财产性收入的积极效应并非同质,家庭预期社会化水平和能力的差异加剧了家庭财产性收入差距的扩大。文章的研究结论不仅为解释家庭财产性收入积累与差距找到了新的理论依据和经验证据,而且为预期管理政策的制定提供了重要参考价值。

    2017年03期 v.43;No.424 30-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54K]
    [网刊下载次数:54 ] |[阅读次数:97 ]
  • 社会网络、非正规金融与农户多维贫困

    谭燕芝;张子豪

    文章基于我国多维贫困下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的现实背景,通过构建农户多维贫困的评价体系,利用2014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i>CFPS</i>)实证分析了社会网络、非正规金融与农户多维贫困之间的作用机制及其中介效应。研究表明:(1)社会网络可以显著改善农户的多维贫困状况且对中间层次多维贫困的农户减贫效果更大。(2)社会网络对农户的非正规金融借贷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3)社会网络可以通过影响农户非正规金融借贷,缓解贫困农户的融资约束进而改善农户的多维贫困,即改善多维贫困实现精准扶贫或脱贫遵循“社会网络→非正规金融→农户多维贫困”的作用机制。这意味着社会网络实际上成为了农户借贷过程中的一种“隐性抵押”,农户以此获得非正规金融的资金支持进而改善多维贫困实现脱贫。

    2017年03期 43-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5K]
    [网刊下载次数:299 ] |[阅读次数:354 ]

金融研究

  • 中国金融市场发展与政府债务风险——兼论财政政策联动性

    庞晓波1;2;李丹2

    文章在梳理我国金融市场发展对政府债务风险影响机理的基础上,基于“经济-财政-金融”一体的框架探究了两者的具体作用机制,并通过敏感度分析与财政反应函数分析了这一机制与财政政策调整间的联动性。研究发现,现阶段我国金融市场发展主要通过“筹资能力”<sup>①</sup>影响政府债务可持续性,无论是长期均衡还是短期动态调整均表现出改善政府融资环境的积极效应,且不易受财政政策冲击,可缓解经济景气变化所引起的政府债务风险长期均衡波动,实现对周期性风险波动的主动防控。同时,结合我国初现“财政疲劳”的现实,金融市场发展有助于实现财政调整的良性循环,扩大政策回旋空间,缓解潜在风险波动。此外,历史上较大危机后,我国不同财政防范措施造成了政府债务风险短期波动的显著差异。

    2017年03期 57-68,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3K]
    [网刊下载次数:323 ] |[阅读次数:331 ]
  • 国有企业党组织治理的信号传递效应——基于审计师选择的分析

    程博1;宣扬1;潘飞1;2

    党组织通过“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参与国有企业经营决策是我国特有的制度安排,这一制度安排是否会增加国有企业对高质量审计的需求?文章以2006-2012年国有<i>A</i>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从信号传递的角度研究了国有企业党组织治理如何影响其审计师选择。研究结果表明,存在“交叉任职”的国有上市公司倾向于选择规模较大的会计师事务所,且这一现象在公司业绩较好以及党委书记政治升迁动机较强时更加明显,从而验证了国有企业党组织治理的信号传递效应。文章的发现丰富了嵌于企业政治行为的中国特色公司治理理论,扩展了现有文献,同时具有一定的政策启示。

    2017年03期 69-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1K]
    [网刊下载次数:323 ] |[阅读次数:426 ]

国际经济研究

  • 全球生产网络下中国出口竞争力的变化及其成因——基于增加值市场渗透率的分析

    沈国兵1;2;李韵1

    在中国深度融入全球生产网络的背景下,如何评估中国的实际出口竞争力,以及如何观测中国出口竞争力的演化方向和路径?这需要我们综合考虑贸易的“质”和“量”。文章将<i>TiVA</i>方法与衡量产业贸易竞争力的市场渗透率(<i>MPI</i>)指标相结合,构造出基于最终品进口市场的增加值市场渗透率(<i>MPIVA</i>)指标,进而测度与分析全球生产网络下中国出口竞争力的变化及其成因。研究表明:(1)全球生产网络下中国增加值的出口竞争力一直呈上升态势,但其增速已放缓。中国在行业市场上增加值的出口竞争力在提升,上升速度最快的是制造业,且服务业增加值的出口竞争力也在上升。(2)出口的行业内增加值上升和出口向国内增加值高的行业转移,共同构成了中国增加值出口竞争力上升的原因,但主要是来自出口的行业内效应,而非出口的行业间效应。(3)中国行业增加值的出口竞争力主要不是来自出口行业本身的直接增加值效应,而是来自上游行业的间接增加值效应;中国制造业出口本身处在全球价值链的低端,仍有着很大的上升空间。文章为提升中国出口行业本身在全球价值链上的贸易地位以及优化中国出口行业的贸易结构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2017年03期 8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79K]
    [网刊下载次数:289 ] |[阅读次数:319 ]
  • 国际技术溢出、吸收能力对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影响的研究

    张云;赵富森;

    国际技术溢出效应一直被视为是东道国实现自主创新的重要途径,而从中观角度研究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吸收能力能否促进国际技术溢出效应的实现是当前研究的薄弱环节。文章从高技术产业整体和异质性分行业视角出发,对国际技术溢出、吸收能力对自主创新的影响进行了理论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国际技术溢出效应对我国高技术产业整体的自主创新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从高技术产业异质性分行业的研究结果来看,外商R&D溢出效应能够明显促进创新成果的产出,引入吸收能力后,国际技术溢出效应对异质性分行业自主创新的影响并不一致,其中部分行业的吸收能力尚未促进国际技术溢出效应的实现,而另一部分行业的吸收能力已经能够促进国际技术溢出效应的实现。文章的研究对高技术产业整体及其分行业的发展如何由"引进―模仿"模式转变为"引进―吸收―再创新"模式具有积极的探索作用。

    2017年03期 v.43;No.424 94-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91K]
    [网刊下载次数:66 ] |[阅读次数:110 ]
  • 跨国并购中CEO的过度自信:理性还是非理性?——基于扎根研究的案例分析

    陈建勋;耿伟芝;赵正一

    文章基于行为经济学中的过度自信理论,运用扎根研究和案例分析方法,选择联想和微软的跨国并购案例,归纳和提炼了过度自信的维度结构及其诱发机制和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过度自信是蕴含理性成分(理性责任、洞察本质和实践理性)和非理性成分(过度乐观、固执己见和自我辩护)的六维混合构念,其诱发机制和生成过程具有理性基础和前提,即<i>CEO</i>在并购前期通过刻意理性行为(包括共享认知、战略聚焦和意义建构)有意识地积极为后续的跨国并购做准备,继而通过建构、重塑和协作三个作用机制来激发组织不同层次的人员参与跨国并购过程从而完成并购。文章拓展了过度自信的理论内涵和维度结构,丰富了对过度自信诱发机制和作用机制的理解,明晰了跨国并购中<i>CEO</i>过度自信发挥作用的前因后果过程。

    2017年03期 107-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8K]
    [网刊下载次数:354 ] |[阅读次数:1154 ]

产业经济研究

  • 我国流通业外资进入的就业效应研究

    黄雨婷

    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先导产业,流通业的重要作用之一在于吸纳就业。而持续的外资进入对我国流通行业造成了巨大冲击,并对其行业内就业产生了十分复杂的影响。文章从理论上探讨了流通业外资进入对行业内就业产生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并对其总体影响进行了验证。面板门限回归模型的估计结果表明,流通业<i>FDI</i>对行业内就业具有类“漏斗形”的非线性的影响:当流通业<i>FDI</i>小于270.16亿时,流通业<i>FDI</i>对行业内就业有着挤出效应;当流通业<i>FDI</i>处于270.16亿至5182.28亿时,流通业<i>FDI</i>对行业内就业不存在显著影响;当流通业<i>FDI</i>水平高于5182.28亿时,流通业<i>FDI</i>对行业内就业有着正向拉动作用。通过对流通业外资进入影响就业的机制进行检验,文章进一步指出,流通业外资进入主要通过商业集聚效应、市场竞争效应、劳动力再分配效应以及流通渠道再造效应对就业产生影响,且流通业外资进入产生的就业效应主要是通过对内资批发业的影响而产生的。文章提出,流通业外资进入存在的“就业陷阱”值得警惕——在相当长时间内,流通业外资进入对我国绝大多数地区的行业内就业会产生负向挤出效应。这一研究结论对于不同地区,尤其是三、四线市场吸纳外资的态度和政策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2017年03期 121-132,封三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5K]
    [网刊下载次数:283 ] |[阅读次数:254 ]
  • 环境分权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基于我国制造业微观数据的分析

    李强1;2

    在当下环境集权化改革的背景下,能否找到一种合理的环境规制方式来缓解环境规制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之间的不协调尤为重要。文章将环境分权因素加入企业生产率提升决策模型,在垄断竞争的环境中分析环境分权对本地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决策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文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环境分权与地区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存在一种倒“<i>U</i>”形的关系。此外,文章通过分样本、替代变量以及实证检验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结论依然是十分稳健的。根据实证结果,文章认为,政府要加大中央在环境事务中的支出和职责范围,而企业则要通过技术创新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以规避环境因素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2017年03期 133-144,封三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9K]
    [网刊下载次数:327 ] |[阅读次数:340 ]

  • 《财经研究》简介

    <正>《财经研究》创刊于1956年9月,是上海财经大学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经济类理论刊物。《财经研究》是国内三大核心期刊检索"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入选期刊。设有"公共经济与管理"(教育部名栏)、

    2017年03期 v.43;No.424 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43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