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研究

  • 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合作会提高农户期望收益吗?——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

    赵晓菊;刘莉亚;柳永明;

    文章区分三种不同的市场结构从理论上分析了农户、正规金融机构和非正规金融机构三个主体的决策行为和期望收益,认为只有在正规金融部门与非正规金融部门共存且实现合作的市场中,农户的融资需求才能得到有效满足,农户的期望收益才能最大化。文章还利用遍布我国东、中、西部地区近10 000家农户的实地调研数据进行实证检验,为建立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间的合作机制提供了经验证据。

    2011年04期 v.37;No.353 4-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国际经济研究

  • 国际碳排放权交易利益分配与出口规模研究——基于MACs的理论与实证分析

    张云;杨来科;赵捧莲;

    文章首先回顾了碳排放权交易相关研究文献,然后以边际减排曲线为分析工具,对国际碳排放权交易利益分配进行了理论分析,并以《京都议定书》规定的减排承诺为依据进行不同交易范围下各国收益分配的实证分析。通过构建两阶段模型,文章讨论了发展中国家未来承担不同减排义务情况下现阶段的最优出口规模及其影响因素,并提出"非附件B国家"在国际碳排放权交易中需加强合作以应对利益分配不公,中国需要针对13亿吨最优出口规模,根据影响因素的变化进行规模调整和制度创新,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的基础设施,引导企业自律性减排。

    2011年04期 v.37;No.353 15-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工资、出口贸易与全要素生产率:1979-2009

    张庆昌;

    文章使用DEA方法测算了中国1979-2009年各省份的全要素生产率,结果发现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偏离工资的增长,这与Madsen和Damania(2001)等人的研究相矛盾。为此,结合中国实际情况,文章从需求引致创新角度对此问题进行了理论分析。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文章利用两步系统广义矩(Two-step system GMM)估计方法控制全要素生产率对工资可能产生的影响后进行了经验分析。结果表明,1979-1997年,工资与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基本一致;工资、出口均显著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1998-2009年,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偏离工资的增长,主要因为我国出口额大幅增加抵消了工资上涨给企业带来的压力,降低了企业的创新动力。

    2011年04期 v.37;No.353 26-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美国经济周期对中国经济周期的贸易传导研究

    李星;陈乐一;

    文章在充分考虑中美两国贸易结构与贸易条件等实际因素的基础上,对美国经济周期波动通过货物贸易途径对我国经济周期的影响进行了测算。研究表明,美国不仅可以通过其与我国密切的货物贸易往来对我国经济周期产生影响,还可以通过其对世界经济的巨大影响力对我国经济周期产生影响。其中,美国进口波动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大于美国出口波动所产生的影响,而两国贸易条件与贸易结构变动产生的影响则不明显。

    2011年04期 v.37;No.353 37-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经济史·经济经济史研究

  • 基于知识契合的经济学发展历程及其问题——兼论经济学帝国主义运动的误区

    朱富强;

    契合是社会科学理论体系建立和发展的基础,但现代经济学的发展却与社会科学其他分支逐渐割裂,从而导致了经济学的日益贫困化。同时,当前的经济学帝国主义运动也是单向度的:一是包括数学、物理学以及生物学等自然科学向经济学单方向扩展,是经济学借鉴甚至搬用这些学科的基本方法;二是经济学根据自己固有的假设将从自然科学搬来的方法再一次扩展到其他社会学科,从而将其他社会科学的传统领域纳入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因此,经济学帝国主义运动并不是真正的契合式发展,相反会造成经济学理论进一步狭隘和僵化。

    2011年04期 v.37;No.353 80-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财务与会计研究

  • 分部业绩指标影响因素研究——基于中国企业问卷调查的经验证据

    王悦;潘飞;刘燕军;阿如罕;

    文章通过165份来自制造性企业分部的问卷,研究分部整体业绩评价指标(DSMs)设定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现,分部整体业绩评价指标受到依存性、环境不确定性和分权的影响。其中,依存性对DSMs的影响显著为正,表明企业鼓励分部力争上游,努力创造双赢的合作关系。

    2011年04期 v.37;No.353 92-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高科技企业R&D支出资本化的动机研究

    王艳;冯延超;梁莱歆;

    文章以2007-2009年在深圳交易所上市的高科技企业为样本,实证研究了R&D支出资本化动机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高科技企业R&D支出资本化的比例受到债务契约和资本市场动机的影响,企业的财务杠杆越高,越倾向于把R&D支出进行资本化处理;在经营状况不好时,企业为保持上市资格、扭亏为盈而趋于把R&D支出进行资本化处理。薪酬契约和收益平滑尚不能很好地解释R&D支出资本化的选择动机。

    2011年04期 v.37;No.353 103-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产业经济研究

  • 经济结构、技术进步与环境污染——基于中国工业行业数据的分析

    李斌;赵新华;

    文章将环境污染的影响分解为规模效应、结构效应、纯生产技术效应、纯污染治理技术效应、混合技术效应、结构生产技术效应、结构治理技术效应和综合效应,并运用37个工业行业2001-2009年三种主要废气排放数据实证分析了工业经济结构和技术进步对工业废气减排的贡献,得到如下结论:纯生产技术效应、纯污染治理技术效应在减排过程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工业经济结构的变化对工业废气减排的作用效果不明显,相对2001年甚至还加剧了环境污染;结构生产技术效应和结构治理技术效应都对废气减排起到了促进作用,环境技术进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工业结构的不合理。

    2011年04期 v.37;No.353 112-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区域经济研究

  • 中国区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差异及收敛分析

    胡晓珍;杨龙;

    文章利用熵值法拟合环境污染综合指数,将其作为经济的非理想产出纳入非参数DEA-Malmquist指数模型,测度了1995-2008年中国29个省份的绿色Malmquist指数,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的绿色Malmquist指数、绿色技术效率和绿色技术进步率对区域经济增长差距的影响及其时间演化趋势。研究表明:样本期内,我国的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考虑环境污染因素后,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显著下调,技术进步率的差异是地区经济增长差距的主要原因;我国的绿色Malmquist指数整体上不存在绝对收敛趋势,只有东部地区呈现较典型的俱乐部收敛特征;在控制投资率、从业人员增长率与环境治理力度后,各地区均表现出条件收敛趋势。

    2011年04期 v.37;No.353 123-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城市化对房价的影响:线性还是非线性?——基于四种面板数据回归模型的实证分析

    骆永民;

    文章从线性和非线性两个角度分析了中国城市化进程对房价的影响。通过对各省历年房价和城市化的核密度估计空间分布分析,发现城市化和房价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性,并且各省份的城市化和房价水平存在"双峰"分布特征和空间相关性。这说明在分析城市化对房价的影响时应考虑可能的门限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这两种非线性关系。据此,文章基于中国30个省份1998-2009年的面板数据,使用普通面板回归、空间面板回归、门限面板回归和平滑门限面板回归这四种模型进行分析发现,城市化水平对本地区和相邻地区的房价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在经济增长水平较高、人力资本集聚的地区,城市化对房价的促进作用更加显著。

    2011年04期 v.37;No.353 135-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经济增长绿色指数的构建与分析——基于DEA方法

    林卫斌;陈彬;

    文章引入非参数线性规划方法构建各地区经济增长的绿色指数,衡量创造GDP过程中资源消耗强度和环境污染程度,并对绿色指数的地区差异和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各地区经济增长对资源依赖和环境污染的程度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2)绿色指数与能耗强度存在负相关关系,与人均GDP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3)"十一五"前三年各地区经济增长的绿色指数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各地区经济增长的绿色指数并没有收敛,反而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发散趋势。文章所测度的GDP绿色指数及其变化情况可以作为衡量"节能减排"效果的综合性指标。

    2011年04期 v.37;No.353 48-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无效购买、隐性居民收入与公有资金支出效率——内在逻辑和中国实际

    刘惯超;

    在决策权、执行权与所有权相分离的情况下,由于制度的有限性和永不完备性,在利用公有资金进行投资和消费过程中总存在着"无效购买"的可能性,而"无效购买"部分转化为"隐性居民收入"。文章提出了"资金支出效率系数"和"居民收入透明系数"两个概念,将政府或企业的投资支出效率、政府的消费支出效率与隐性居民收入联系起来。投资或消费的支出效率系数越低,则一个社会的投资和消费制度越不完善,从而居民收入透明系数越低,并会造成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和贫富分化加剧。从2005年到2008年,我国居民收入透明状况不但没有好转,反而有所恶化。

    2011年04期 v.37;No.353 59-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财政分权、银行信贷与全要素生产率

    王定祥;刘杰;李伶俐;

    文章以中国财政分权改革为背景,利用1985-2008年省级面板数据分析了财政分权、银行信贷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始于1985年的财政分权改革有效推动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且分权制度下政府主导的国有银行信贷总体上提升了全要素生产率;而1994年进一步分权分税改革后,政府对金融部门干预过度,使银行信贷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有所减弱。进一步地,本文利用Malmquist指数法将全要素生产率分解为技术效率指数和技术进步指数,以考察银行信贷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内在路径。研究发现,财政分权制度背景下银行信贷主要通过技术进步路径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而技术效率路径并不显著。

    2011年04期 v.37;No.353 69-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