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资源错配阻碍了产业结构升级吗?——来自中国35个大中城市的经验证据Does Land Resource Misallocation Hinder the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Chinese 35 Large and Medium-sized Cities
李勇刚;罗海艳;
摘要(Abstract):
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是新常态下中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的有力支撑。文章讨论了土地资源错配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的内在逻辑机制,并利用中国城市和行业层面数据验证了相关假说。研究发现:(1)地方政府低价过度出让工业用地、高价限制性出让商业和住宅用地的"双二手"供地策略是土地资源错配的根源。(2)土地资源错配进一步强化了以中低端制造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刚性,抑制了产业结构从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的转变,这表明土地资源错配的确是制约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因素。(3)土地资源错配对不同产业和产业内部升级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其促进了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但对生活性服务业和公共性服务业的影响并不显著。此外,土地资源错配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效果呈现出明显的东、中西部区域分化以及显著的时序异质性,其中,对东部地区的影响显著为正,对中西部地区的影响则显著为负。
关键词(KeyWords): 土地资源错配;产业结构升级;供地策略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4CJY028)
作者(Authors): 李勇刚;罗海艳;
DOI: 10.16538/j.cnki.jfe.2017.09.009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陈永伟,胡伟民.价格扭曲、要素错配和效率损失:理论和应用[J].经济学(季刊),2011,(4):1401-1421.
- [2]陈志勇,陈思霞.制度环境、地方政府投资冲动与财政预算软约束[J].经济研究,2014,(3):76-87.
- [3]高波.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和逻辑[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6,(3):31-42.
- [4]雷潇雨,龚六堂.基于土地出让的工业化与城镇化[J].管理世界,2014,(9):29-41.
- [5]李力行,黄佩媛,马光荣.土地资源错配与中国工业企业生产率差异[J].管理世界,2016,(8):86-96.
- [6]李勇刚,王猛.土地财政与产业结构服务化——一个解释产业结构服务化“中国悖论”的新视角[J].财经研究,2015,(9):29-41.
- [7]邵朝对,苏丹妮,邓宏图.房价、土地财政与城市集聚特征:中国式城市发展之路[J].管理世界,2016,(2):19—31.
- [8]杨其静,卓品,杨继东.工业用地出让与引资质量底线竞争——基于2007~2011年中国地级市面板数据的经验研究[J].管理世界,2014,(11):24-34.
- [9]袁志刚,解栋栋.中国劳动力错配对TFP的影响分析[J].经济研究,2011,(7):4-17.
- [10]Buera F J,Kaboski J P,Shin Y.Finance and development:A tale of two sector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11,101(5):1964-2002.
- [11]Hsieh C,Klenow P.Misallocation and manufacturing TFP in China and India[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2009,124(4):1403-1448.
- [12]Huang Z,Du X.Government intervention and land misallocation:Evidence from China[J].Cities,2017,60(2):323-332.
- [13]Li H,Zhou L.Political turnover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The incentive role of personnel control in China[J].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2005,89(9-10):1743-1762.
- (1)按照服务对象将服务业划分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和公共性服务业。其中,生产性服务业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生活性服务业包括批发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公共性服务业包括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教育业,卫生、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 (1)35个大中城市包括东部地区的北京、天津、石家庄、沈阳、大连、上海、济南、南京、杭州、福州、厦门、广州、深圳和海口等16个城市,中西部地区的太原、南昌、合肥、长沙、武汉、郑州、哈尔滨、长春、重庆、成都、贵阳、昆明、西安、兰州、西宁、银川、南宁、乌鲁木齐和呼和浩特19个城市。由于数据缺失问题,没有将拉萨包括进来。
- (2)限于篇幅,变量描述性统计结果未列出,如有需要可向作者索要。
- (1)限于篇幅,此处未详细报告稳健性检验的结果,感兴趣的读者可向作者索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