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研究

2017, (04) 17-30

[打印本页] [关闭]
本期目录(Current Issue) | 过刊浏览(Archive) | 高级检索(Advanced Search)

我国人口的社会结构失衡:理论机制与经验事实
Social Structure Imbalance of Chinese Population: Theoretical Mechanism and Empirical Analysis

靳卫东1,宫杰婧1,尹义龙2

摘要(Abstract):

随着生育率水平的持续下降,我国不仅面临人口数量增长的困境,而且也发生了严重的人口社会结构失衡。文章基于教育资源稀释理论,从理论和经验两个方面研究了教育与生育率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由此所决定的人口发展规律,从而论证了人口社会结构失衡现象及其形成机制。研究表明:(1)教育与生育率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一方面可以使生育率水平持续上升,导致人口发展进入高生育陷阱,另一方面也能够使生育率水平不断下降,让人口发展滑入低生育陷阱,由此形成了人口发展的"Z"形变化规律,即在中等教育水平上教育与生育率之间显著负相关,而在较高和较低的教育水平上两者并无明显关联;(2)由于我国的教育发展存在明显的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和民族差距,那么在"Z"形人口发展规律的影响下,所有居民必然会逐步分化为两类,分别向生育率的高低两端集聚,从而就产生了人口的城乡结构、地区结构、民族结构和素质结构的失衡。进一步地,文章基于全国人口普查县级数据,使用工具变量法和Hausman-Taylor估计方法,验证了这种"Z"形人口发展规律及其所决定的人口社会结构失衡。文章不仅可以丰富当前的人口结构研究,而且对我国的人口和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KeyWords): 教育;人口抑制效应;人口发展规律;人口结构

Abstract:

Keywords: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山东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重大项目(2016RZB01041);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16CGLJ10);山东省高等学校优势学科人才团队培育计划

作者(Author): 靳卫东1,宫杰婧1,尹义龙2

DOI: 10.16538/j.cnki.jfe.2017.04.002

参考文献(References):

扩展功能
本文信息
服务与反馈
本文关键词相关文章
本文作者相关文章
中国知网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