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经济与管理

  • 财政支出结构对居民消费率影响及传导机制研究——基于三部门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的模拟分析

    武晓利;晁江锋;

    文章在动态随机一般均衡(DSGE)模型框架下,将政府消费性支出和转移支付引入家庭部门,将政府投资性支出和服务性支出引入生产部门,并利用贝叶斯估计方法,分析政府消费性支出、转移支付、投资性支出和服务性支出对居民消费、消费率的影响与传导机制。结果表明:(1)增加政府消费性支出在长期内不仅挤出居民消费,而且导致居民消费率下降。(2)增加政府转移支付能够有效刺激居民消费,具有挤入效应,并且在长期内促进居民消费率提高。(3)增加政府投资性支出在长期内对居民消费具有挤入效应,但在一段时期内会导致居民消费率下降。(4)增加政府服务性支出能有效挤入居民消费,并在长期内促进居民消费率提高。

    2014年06期 v.40;No.391 4-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67 ]

金融研究

  • 政治关联和我国股票发行抑价:“政企不分”如何影响证券市场?

    田利辉;张伟;

    政企不分是我国企业的痼疾。在我国上市公司中,董事长和总经理具有政治关联的比例高达46%。政治关联是否影响了企业行为呢?文章以我国561家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发现存在政治关联的公司IPO抑价率高达129%,而无政治关联的企业IPO抑价率为118%。文章进一步分析了政治关联与不同产权性质公司IPO抑价的关系,发现政治关联显著加剧了国有上市公司的IPO抑价,而对民营上市公司的IPO抑价则不存在显著影响。文章认为,我国政府的改革目标和国企高管的个人利益这两大因素助推了国有上市公司的超高抑价,我国IPO市场化改革成功的前提条件之一是约束政治关联。

    2014年06期 v.40;No.391 16-26+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58 ]
  • 创业板市场与主板市场关系研究——来自沪深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

    廖士光;朱伟骅;徐辉;

    文章利用生态学领域的Lotka-Volterra模型,定量分析了深圳创业板市场与沪深主板市场在交易量方面的竞争关系。研究发现,创业板市场"捕食"了沪深主板市场的成交量,而与中小企业板市场在交易量方面则存在互惠共存关系。为了促进不同市场板块的协调发展,文章建议进一步推进新股发行体制的市场化改革,逐步放开新股发行节奏;同时,引入新的市场板块,改变上海证券市场层次或结构相对单一的格局。

    2014年06期 v.40;No.391 27-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50 ]

产业经济研究

  • 产业首创者进入时机的选择机制研究

    靳来群;林金忠;

    文章通过建立一个两企业博弈模型,分析了产业首创企业进入时机的选择机制。分析得出的主要结论是:(1)当后动优势占优时,企业进入时机的选择并不必然依赖于企业自身资源,产业首创者反而更可能是企业自身资源相对较弱者;(2)虽然产业发展潜力及预期利润对产业首创者的进入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但是该促进作用随后动优势的增加而减小。文章利用1998-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对结论(1)进行了实证检验,并支持该结论。最后文章提出了产业产生时机的概念,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2014年06期 v.40;No.391 38-47+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20 ]

国际经济研究

  • 基于扩展引力模型的中国双边金融服务贸易出口潜力研究

    邓晓虹;黄满盈;

    文章基于扩展的引力模型对中国双边金融服务出口的决定因素及出口潜力进行了经验研究,结果发现:进出口双方的GDP、双边距离、是否使用共同语言及进出口双方的经济自由度会对中国双边金融服务出口产生显著的影响;中国大陆对主要的金融服务出口市场(包括中国香港、美国、卢森堡和德国等)普遍"贸易过度",而对"小型"的出口市场则普遍"贸易不足";经济自由化模拟的结果表明,放松国内经济管制,提高经济的自由度,会大大促进中国金融服务出口的发展,而通过提高贸易伙伴的经济自由度来促进中国双边金融服务出口的发展则空间非常有限。最后,文章根据实证分析的结论,提出了促进中国金融服务出口发展的对策建议。

    2014年06期 v.40;No.391 48-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58 ]

经济史·经济思想史研究

  • 晚清金融思想的现代化转型

    程霖;岳翔宇;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以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为基础引进了大量外来先进思想,并通过对其学习、选择与变通来实现传统金融思想的现代化转型。这不仅为后来中国金融思想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理论、人才和经验,也推动了本土新式金融事业和制度建设的发展。文章在考察了晚清金融思想从传统向现代化转型的目标、原因、模式、过程和特点后认为,经济发展需求是晚清金融思想转型的内在动力和根本原因,西方金融思想的传播从外部提供了激励和参照,而开放的环境则是这一转型的前提条件,这也构成了晚清金融思想转型的模式。传统金融思想现代化转型过程中的若干经验教训即便在当代中国也具有启示意义。

    2014年06期 v.40;No.391 60-70+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57 ]

财务与会计研究

  • 内部控制缺陷异质性如何影响财务报告?——基于中国情境的经验证据

    李万福;林斌;刘春丽;

    COSO(2013)内部控制框架扩展了报告目标,更加关注治理问题,强调治理层面内部控制的重要性。文章基于中国情境,以盈余质量为核心,探讨了不同性质内部控制缺陷对财务报告的影响,发现内部控制重大缺陷会导致更大的盈余噪音和更多的异常应计,这种负面效应主要由治理层面内部控制缺陷引起,会计层面内部控制缺陷的作用相对较小,当会计层面和治理层面内部控制缺陷同时存在时,负面影响最大。这些结果支持了COSO新框架更关注治理问题的理念,意味着治理层面内部控制有效是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有效的前提。

    2014年06期 v.40;No.391 7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58 ]

  • 哪种价格指数为中国货币政策提供了更多的通货膨胀信息?

    周建;刘晒珍;

    关于中国货币政策或者通货膨胀的现有研究文献忽略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即哪种价格指数为中国货币政策提供了更多的通货膨胀信息。文章首次对该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文章基于泰勒规则,引入利率平滑、前瞻性等因素,构建了中国货币政策动态反应函数,并采用GMM方法比较了四种不同的通货膨胀率指标所隐含的信息。研究发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和商品零售价格指数RPI为货币政策提供的通胀信息要多于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和GDP平减指数,同时RPI又略优于CPI;不管基于哪种指标计算通货膨胀率,我国利率均存在明显的平滑行为。在以CPI和RPI作为通货膨胀率的计算指标时,货币政策反应函数在大多数样本区间是稳健的,但我国的货币政策是不稳定的。以上新发现为中央银行改进现有通货膨胀率指标,并依据更加准确反映通货膨胀信息的价格指数来有效实施货币政策调控提供了科学依据。

    2014年06期 v.40;No.391 83-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40 ]
  • 劳动力异质性、资本深化与就业——技能偏态下对“用工荒”与就业难的审视

    刘渝琳;熊婕;李嘉明;

    文章针对"用工荒"和就业难困境,研究资本、劳动力异质性与劳动力市场非均衡性的内在联系。文章论证了资本对技能型劳动力的互补效应和对低素质劳动者的替代效应,并认为我国的资本深化过程是大国经济在异质性劳动力存在匹配缺口时自行选择的较优发展路径。通过GMM证实了在技能偏态的作用下劳动力通过资本广化和深化过程对就业的影响,提出了合理确定技术升级和资本深化的产业以及在资本广化部门发挥低技术劳动者比较优势的建议。

    2014年06期 v.40;No.391 95-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15 ]
  • 城镇本地与迁移劳动力工资差异变化:“天花板”还是“黏地板”?

    屈小博;

    文章使用中国城市劳动力抽样调查(CULS)2001年、2005年和2010年数据,采用重设权重再中心化影响函数,对城镇本地与迁移劳动力在不同分位数上的工资差距进行了分解。研究发现:第一,从纵向变化来看,在工资分布的不同分位数上,工资差距的构成效应呈现逐渐减弱的趋势,而由市场歧视造成的结构效应则呈现逐渐增强的趋势;第二,城镇本地与迁移劳动力的工资差距存在不对称现象,工资收入分布末端的工资差距较大,符合"黏地板效应",并且工资差距来源中的结构效应显著大于构成效应;第三,"黏地板效应"与低收入迁移劳动力群体的一些特征相联系;第四,在收入分布的顶端,城镇本地与迁移劳动力的工资差距较小,原因是可观测特征(如受教育水平)的差别较小,并且结构效应也较小。

    2014年06期 v.40;No.391 109-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06 ]
  •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效应及潜力测算

    李迅雷;周洪荣;朱蕾;

    文章基于国内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研究困局,通过引入Mas-Colell-Razin二元分析方法,从C-D生产函数出发,建立国内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型,重点讨论了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经济效应及可转移剩余劳动力潜在规模的测算,进而利用改革开放后的国内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试图在理论分析和数据获取等方面有所创新。理论与实证分析均表明,中国劳动力转移正趋于均衡;劳动力转移与经济增长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且其拉动经济增长的边际效应呈现递减趋势。文章进一步测算出农村剩余劳动力仅存约4 000-6 000万人,表明粗放式经济增长已不可持续,中国未来经济增长将更多倚仗资本和技术进步。

    2014年06期 v.40;No.391 121-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64 ]
  • 中国居民消费率缘何下降?——基于宏观消费函数的多因素分解

    王宋涛;

    文章在论证收入分配等多个因素对居民消费率影响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包含基尼系数在内的多变量宏观消费函数,并建立了基于城乡分割的居民消费率分解模型,使用该模型对1996-2010年中国居民消费率下降的原因进行了完备分解。结果表明:(1)居民收入比重下降是居民消费率下降的主要原因,其贡献率为64.49%;(2)国民收入增长是居民消费率下降的次要原因,其贡献率为32.66%;(3)城乡居民消费倾向下降的贡献率分别为13.21%和1.51%;(4)城乡内部基尼系数增大的贡献率分别为2.20%和1.80%;(5)城镇化提高和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贡献率分别为-12.47%和-3.6%(即提高了居民消费率)。

    2014年06期 v.40;No.391 132-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6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