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讨论·高质量发展

  • 提高能源效率可以降低相对贫困吗?——以能源贫困为例

    杨丹;邓明艳;刘自敏

    在全面脱贫背景与共同富裕目标下,构建缓解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文章以能源贫困为例,基于组群分析方法,利用两轮中国居民能源消费调查(<i>CRECS</i>)数据构成合成面板数据,首先测度出中国居民的能源效率及能源贫困的现状,然后分析能源效率对能源贫困的影响和机制,并进一步评估提高能效促进能源减贫的潜力空间。研究发现:(1)中国居民能源使用效率总体偏低,居民的能源消费“质量”总体不高。(2)部分地区居民的能源贫困问题较为严重,区域差异较大,能源贫困不减反增,居民综合能源贫困指数由2012年的0.268上升到2014年的0.403。(3)能源贫困居民的能源效率较非能源贫困居民更低,提高能源效率可以有效降低能源贫困;且主要是通过减少基本用能需求发挥作用,同时技术进步越快对于能源贫困的改善效果越好。(4)平均来看,提高能源效率可以使能源贫困发生率减少13.81%,且各省份的能源贫困改善潜力存在明显的异质性。文章的研究为厘清中国能源贫困事实、改善能源贫困这一相对贫困问题提供了理论和经验证据,为建立相对贫困长效机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2022年04期 4-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8K]
    [网刊下载次数:85 ] |[阅读次数:106 ]
  • 流动人口与本地人口就业质量差异研究:现状、来源与成因

    杨超;张征宇

    当前流动人口特别是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已成为城镇化的重要任务,而在城镇化进程中,公平对待流动人口,缩小流动人口和本地人口就业质量的差距是流动人口市民化的关键问题。文章基于2014年、2016年和2018年的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从就业收益、环境、保障和感受四个维度构建了劳动者层面的就业质量指标体系。对城城流动人口与本地劳动者、乡城流动人口与本地劳动者的就业质量进行对比分析和差异分解。研究发现:(1)流动人口的劳动者就业质量显著低于本地人口,乡城流动人口与本地劳动者的就业质量差距较大且逐年增大。城城流动人口与本地劳动者的就业质量差距较小。(2)就业质量的组间差距主要来源于就业环境、保障和感受,就业收益的差异并不显著。(3)本地人口与流动人口的就业质量差异主要是由中等就业质量人群的差异引起的。(4)人力资本是导致劳动者就业质量组间差异的最主要原因,但也有着明显的地区户籍分隔和城乡户籍分隔因素。文章的研究为流动人口政策制度提供了实证经验,也可为流动人口政策的评估提供参考。

    2022年04期 19-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9K]
    [网刊下载次数:69 ] |[阅读次数:96 ]

专题讨论·绿色发展

  • 企业数字化能否促进绿色技术创新?——基于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的考察

    宋德勇;朱文博;丁海

    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企业数字化能否促进绿色技术创新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已有研究对企业数字化水平的度量缺乏统一的标准,并且没有对企业数字化影响绿色技术创新的微观路径进行全面深入的检验。区别于现有研究,文章不仅基于无形资产数据度量企业的数字化水平,还对上市公司年度报告进行了更细化的文本分析,用在“管理层讨论与分析”的“业绩回顾”中的数字化词频占比来度量企业实际的数字化水平,并运用网络招聘大数据对构造的指标进行检验。在此基础上,文章考察重污染行业企业数字化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并运用上市公司专利申请明细数据对微观作用机制进行探讨与检验。研究表明,重污染行业企业的数字化能够显著促进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这一结论在经过<i>IV</i>估计、反事实分析和改变估计方法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显著成立。机制分析表明,企业数字化主要通过提升企业的信息共享水平和知识整合能力从而促进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异质性分析表明,对于环保投资水平更高以及所在地区环境规制力度更强的企业,数字化产生的绿色创新激励效应更大。文章清晰揭示了企业数字化促进企业绿色创新的机理,拓展了企业数字化的相关研究,剖析了企业数字化与绿色可持续发展实现兼容的路径。这对于中国在全球数字化浪潮下实现经济绿色转型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也可以为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2022年04期 34-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4K]
    [网刊下载次数:74 ] |[阅读次数:133 ]
  • 自愿性环境规制与企业污染排放——基于政府节能采购政策的实证检验

    步晓宁;赵丽华

    作为一种逐步兴起的新型政策手段,自愿性环境规制能否更好地平衡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问题。文章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工业企业污染排放数据和政府节能采购企业清单,通过构建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了政府节能采购政策对企业污染排放的影响。研究发现,政府节能采购政策实施后,实验组的二氧化硫排放量相对于对照组显著降低,说明政府节能采购政策抑制了企业污染排放。经过多种稳健性检验,这一结论依然成立。机制检验表明,政府节能采购政策通过严格约束生产的各个环节,抑制了企业污染排放,具体包括在生产初始阶段改善能源结构、在生产过程中创新生产技术以及在生产终端提高污染处理能力。异质性检验表明,由于打破了原有的政企合谋氛围,政府节能采购政策使国有企业的污染减排效果更明显;此外,这一政策还赋予了企业更多的自主权,使得低污染排放强度企业的污染减排效果更明显。同时,在减少企业污染排放的同时,政府节能采购政策还提高了企业产量和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文章研究表明,自愿性环境规制能够较好地平衡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为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政府制定有效的环境政策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2022年04期 49-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1K]
    [网刊下载次数:82 ] |[阅读次数:83 ]
  • 环境行政处罚与债券市场反应

    刘莉亚;周舒鹏;闵敏;温梦瑶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环保政策,如2015年1月施行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2016年1月启动“中央环境保护督查”计划等,因而环境法律风险成为社会各方的关注焦点。随着环保执法信息披露制度的日益规范,环境法律风险能否得到合理定价?对于环境法律风险冲击,资本市场、评级机构以及企业自身有何反应?文章基于2013—2018年发债工业企业受到环境行政处罚后,政府依法公开的环境行政处罚决定书,研究了环境行政处罚对债券市场的影响。研究发现,环境行政处罚会影响企业的营业收入,导致债券违约风险上升,这种现象在重污染行业中和中央环保督察之后更加明显。环境行政处罚会使评级机构出具的信用评级得分出现分化,投资人付费评级机构会加强后续的主动评级跟踪,发债企业后续则更多地选择没有下调企业信用评级得分的发行人付费评级机构,表明两者之间存在“评级保持”而后“评级选择”的双向回馈路径。文章基于环境行政处罚视角,为环境规制如何影响资本市场提供了新的证据,也为研究企业信用评级提供了新的视角。

    2022年04期 64-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6K]
    [网刊下载次数:59 ] |[阅读次数:87 ]

专题讨论·“一带一路”

  • “一带一路”倡议与对外直接投资:“五通”作用机制分析

    戴翔1;2;王如雪2

    与以往西方发达国家推动的经济全球化不同, “一带一路”倡议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增长的特有机制应该是“五通”。文章以理论模型构建和分析为先导,在科学构建“五通”指标体系并进行有效测度的基础上,利用95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2011—2017年的样本数据,采取中介效应模型对“五通”的作用机制进行检验。实证结果表明:第一,“一带一路”倡议确实可以通过“五通”作用机制对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的对外直接投资起到显著的促进作用。第二,从“五通”分指标层面的作用机制看,政策沟通和民心相通可以起到及时的促进作用,但设施联通、贸易畅通和资金融通的促进作用还未显著呈现。第三,从基于分类样本的异质性检验结果看,相比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五通”政策在陆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中的实践效果更强;相比于“一带一路”沿线的低收入国家和中等偏低收入国家,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的高收入国家和中等偏高收入国家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促进效果更强;相比于“一带一路”沿线的其他洲,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的亚洲地区国家和地区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促进效果更强;相比于非亚投行成员,中国对亚投行成员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促进效果更强。

    2022年04期 79-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8K]
    [网刊下载次数:95 ] |[阅读次数:99 ]
  • 国际城市结谊与“一带一路”共建共赢——基于国际竞争力指数的经验证据

    翁若宇1;宁博2;陈秋平3

    以高水平对外开放开创合作共赢新局面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的重要议题。文章以2008—2017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研究样本,考察不同国家与中国的友好城市交流程度如何影响该国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的国际竞争力发展,深入挖掘“一带一路”倡议推动沿线国家共建共赢的影响机制,并尝试对加速“十四五”时期对外开放政策的落地生根进行有益思考。研究发现,在倡议提出后,历史上与中国友好城市交流程度较高的沿线国家的国际竞争力明显提高,并且这一影响主要得益于这些国家在基础设施、行政机构、金融市场发展、劳动力市场效率以及商品市场效率等方面的全面提升。进一步的研究显示,对于“一带一路”沿线的内陆国、低收入国、外汇紧缺国以及高人口红利国来说,通过城市结谊有益于其更好地共享“一带一路”倡议的发展成果。文章不仅揭示了国际城市结谊在落实国家高水平对外开放顶层设计中的重要作用,而且也为推进“十四五”规划的落实提供了政策参考。

    2022年04期 94-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7K]
    [网刊下载次数:56 ] |[阅读次数:89 ]

国际经济研究

  • 政治互信能否促进务实合作: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

    鲍晓华;卢波

    国家间的政治互信与两国各领域的合作均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但政治互信能否增进出口国的真实贸易利得、促进价值链生产合作尚未受到足够关注。文章采用<i>WIOD</i> 2000—2014年国家—行业数据,对政治互信如何影响增加值贸易和全球价值链生产合作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第一,加强政治互信能显著促进国家间的总出口和增加值出口贸易,其中对本国增加值贸易的影响要大于对外国增加值贸易的影响,说明友好互信的双边关系能有效增加出口国的真实贸易利得。第二,政治互信对中间品贸易的影响要比对最终品贸易的影响更大,对制造业贸易的影响要比对服务业贸易的影响更大,展现出提高政治互信推动全球价值链合作的积极作用。第三,政治互信显著提高了出口国自身的增加值率,说明提升政治互信增加出口国真实贸易利得的主要途径,是支持在出口产品生产中采用更多的本国增加值投入。上述结论表明,政治互信对当代国际贸易具有重大影响,加强政治互信能够有效增加出口国的真实贸易利得,促进国家间的<i>GVC</i>务实合作。

    2022年04期 109-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6K]
    [网刊下载次数:56 ] |[阅读次数:90 ]

公共经济与管理

  • 医养结合与老年人健康养老

    高鹏;杨翠迎;周彩

    医养结合是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实现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文章利用<i>CHARLS</i>2015和2018两期数据,以2016年确立国家级医养结合服务试点作为准自然实验,运用双重差分法实证检验了社区居家医养结合服务对于老年人健康养老的影响。研究发现:(1)社区居家医养结合服务提高了老年人的健康自评,优化了老年人医疗服务利用水平,并显著促进了慢性病管理与门诊就诊随访概率,但对老年人身体机能和精神健康层面的改善并不明显。(2)服务效果受到老年人的个体因素(年龄、性别、收入、婚姻状况等)与代际因素(居住区域、子女个数、是否有子女照料、子女受教育程度等)的异质性影响。(3)机制检验方面,体检、日间照料、上门巡诊、娱乐活动服务等显著提高了老年人的健康自评,优化了慢性病管理和老年人的医疗服务利用水平,提升了老年人的精神健康水平。文章研究认为,社区居家医养结合服务应当重新梳理其主体行为逻辑,逐步优化顶层设计,完善关联制度衔接,构建医养结合服务模式、机制与需求多维度衔接的动态调整机制,弄清不同层次人群在医养结合服务中的现实需求,打破制度壁垒,提高资源与政策制度的衔接能力。文章的研究为进一步形成医养结合的基本制度,推动医养结合服务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2022年04期 124-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8K]
    [网刊下载次数:85 ] |[阅读次数:79 ]
  • 卖空约束放松与企业劳动收入份额

    朱琳1;2;江轩宇3;4;伊志宏5

    劳动收入份额对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已有文献从诸多视角对其决定因素展开了广泛的研究。但少有研究关注资本市场制度设计与变迁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文章利用融资融券制度推出的外生冲击,考察了放松卖空约束对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卖空约束放松显著提高了标的企业未来的劳动收入份额。机制检验发现,缓解企业未来融资约束是卖空约束放松提升劳动收入份额的重要途径。进一步研究发现:(1)卖空约束放松显著降低了企业未来的债务融资成本;(2)当企业面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越严重、公司治理环境越差时,卖空约束放松对劳动收入份额的促进作用越强烈;(3)“卖空威胁恶化企业产品市场表现”这一竞争性假说并不影响本文的研究结论。文章的研究不仅丰富了卖空约束放松的经济后果以及劳动收入份额影响因素的相关文献,对于如何通过深化资本市场改革提高劳动收入份额,以实现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的时代目标具有重要的启示。

    2022年04期 139-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4K]
    [网刊下载次数:59 ] |[阅读次数:94 ]

区域经济研究

  • 农信社股份制改革对县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孙希芳;王晨晨

    2010年以来,我国农信社改革进入了全面股份制改革阶段,作为我国县域金融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这一改革对县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是一个有待探讨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文章利用历年收集的全国金融机构的金融许可证信息来识别全国范围内农信社改制进程,采用1549个县(市、旗)在2011—2018年期间的数据,基于双重差分模型系统评估了农信社股份制改革对县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农信社股份制改革对县域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其机制为农信社股份制改革能够抑制资金供给不足的县域的资金外流,促进县域资本积累和提升县域投资效率。地区异质性分析发现,在中部和西部地区农信社股份制改革促进了县域经济增长,而在东部地区则表现为“脱农离小”和加速县域资金外流。文章的研究拓展了对农信社改革绩效的研究,为我国正在进行的农信社改制工作和今后的政策调整提供了一定的决策依据,同时对新阶段县域经济的平衡充分发展具有重要政策含义。

    2022年04期 154-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0K]
    [网刊下载次数:73 ] |[阅读次数:99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