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典范1;孙好雨1;许锐翔2
文章在同时考虑政府补贴和银行信贷支持这两个中国特色因素的基础上,结合<i>CHK</i>法和过度借贷法,运用目前学术界较为严苛的标准将连续两期满足 “僵尸企业”衡量标准的企业判定为“僵尸企业”,以最大程度地避免对“僵尸企业”的误判,结果发现“中国式僵尸企业”具有分布广、比重高、杠杆高、生产率低的特点。同样采用对“僵尸企业”复活最为严格的判定标准,即“僵尸企业”当年及在样本中此后存续所有年份均恢复为正常企业来判定“僵尸企业”复活。结果表明,平均每年超过20%的“僵尸企业”实现了复活,这意味着如采取合适的措施对“僵尸企业”实现标本兼治,这些企业是能够焕发新活力的。文章研究发现,促进企业生产率提升的固定资产清理和人员精简等去产能措施是目前治理“僵尸企业”的牛鼻子,能显著促进“僵尸企业”的复活,并且生产率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中介效应。然而,在企业自身经营效率未改善的情况下,研发投入的增加只会进一步增加企业的成本负担,对“僵尸企业”复活的促进作用并不显著。此外,制度环境的改善以及减少政府对企业的直接干预对推动“僵尸企业”复活都有着积极的效应。因此,当前治理“僵尸企业”最重要的是需要将具体的措施与提高企业自生能力相结合,真正从内涵上实现降本增效。同时,需要完善制度性“僵尸企业”处置机制和市场化的制度环境,以及优化产业政策,构建“僵尸企业”处置的长效机制。
2020年07期 4-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5K] [网刊下载次数:139 ] |[阅读次数:210 ] - 徐丽鹤;李青;
中小型民营企业逐渐成为创新的主力,但是正规与非正规金融市场的发展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尚待进一步探索。文章基于2018年广东省企业调查数据,将企业融资渠道归为三类:正规信贷、非正规信贷和供应链信用融资,并对比分析了三者对企业多维度创新的影响差异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对技术型创新而言,银行贷款的作用显著较高;对非技术型创新(商业模式或应对环境规制)而言,非正规金融的促进作用更显著。(2)供应链信用融资有利于企业进行单维度创新,正规与非正规融资则能够促进企业的多维度创新。(3)总体上,正规信贷对促进企业创新的作用略高于非正规融资渠道。进一步检验发现,正规金融通过增加企业研发投入促进创新,供应链融资通过缓解现金流约束间接为创新融资。该结果是在考虑了企业和企业家的异质性、采用多种衡量方式并使用工具变量估计后的稳健性结论。
2020年07期 v.46;No.464 19-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0K] [网刊下载次数:49 ] |[阅读次数:71 ] - 李韵;丁林峰;
员工持股计划(ESOP)作为一种企业发展的内部激励方式和分配形式在美国得到了广泛关注和充分运用;而员工持股计划是否适应中国国情,是否在本质上与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相吻合,这都需要进一步的理论说明和实证检验。文章基于员工持股计划的集体激励本质特性,从累积性、吸入性和异质性三个层面,构建了一个员工持股计划作用于企业创新的理论框架,并利用2007-2017年沪深两市相关上市公司的样本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在我国,员工持股计划具有显著的创新激励效果,但对企业的创新影响并不是线性增加,而是呈现出"U"形的累积效应关系。进一步的讨论发现,员工持股计划对于创新性劳动的吸引力比较显著,且其创新激励效应在国有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中比较显著。文章对于如何推进员工持股计划在我国企业的创新实践中加以应用,以及如何落实社会主义基本分配制度的有效实现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
2020年07期 v.46;No.464 35-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8K] [网刊下载次数:62 ] |[阅读次数:152 ]
- 白东北;张营营;唐青青;
文章基于2001-2009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从微观视角精准测度了地区资源错配程度,并以开发区的设立作为准自然实验来评估其与资源错配之间的因果关系,且对其内在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开发区设立通过扭曲市场配置加剧了地区资源错配程度,在考虑了识别假设条件和一系列其他可能干扰估计结果的因素后,这一结论依然成立。进一步研究表明,市场化水平和制度效率缓解了开发区设立对地区资源错配的政策冲击,同时,"成熟型"开发区较"成长型"和"初创型"开发区对地区资源错配影响程度较小。影响机制检验表明,开发区设立会通过加剧地方政府竞争、延缓低效率企业退出市场以及扭曲投资结构而影响地区资源错配程度。据此,文章认为构建统一市场以减少投资结构扭曲、有效提高市场化水平、提升公共产品供给与公共服务质量是缓解开发区设立对地区资源错配的政策冲击和推进中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
2020年07期 v.46;No.464 49-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6K] [网刊下载次数:66 ] |[阅读次数:65 ] - 万江滔;魏下海;
最低工资规制通过设定一个底部工资标准,旨在维护劳动者取得劳动报酬的合法权益,不可避免地会对企业的工资率产生影响,进而影响企业内部的要素收入分配。文章的理论模型分析表明,最低工资规制的工资率效应促使企业转变要素分配方式(资本-劳动互替),导致企业资本集约度上升,从而劳动收入份额将会下降。利用中国2 600多个区县最低工资标准和工业企业数据(1998-2013年)的实证研究验证了理论预期:(1)最低工资规制显著降低了企业的劳动收入份额,最低工资每上涨10%,劳动收入份额将显著下降1.43个百分点;(2)最低工资规制存在着工资率效应和劳动生产率效应,但是由于工资率效应更小,结果使劳动收入份额下降;(3)资本集约度是最低工资影响劳动收入份额的一个重要机制。文章有助于理解我国最低工资规制对企业行为的影响,这对改善我国初次收入分配格局具有有益的政策启示。
2020年07期 v.46;No.464 64-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8K] [网刊下载次数:75 ] |[阅读次数:98 ] - 赵阳;吴一平;杨国超;
文章使用中国私营企业调查数据,实证研究了创业者的体制内关系对新创企业的创业规模和长期成长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拥有体制内关系的创业者不仅创业规模更大,而且创业后的净资产复合增长率也更高。进一步研究发现,与其他创业者的创业资金更多来源于个人积累不同,拥有体制内关系的创业者更有可能依靠银行贷款和国有企业改制等途径进行创业;同时,他们对政府出台的民营企业支持政策更为了解,也更有可能通过担任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或工商联领导等方式重新获得政治身份。文章还发现,创业者的体制内关系在金融业不发达地区的作用更大。文章揭示了体制内关系带来的创业不平等问题,为中国推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战略举措提供了有价值的政策启发。
2020年07期 v.46;No.464 79-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0K] [网刊下载次数:49 ] |[阅读次数:59 ] - 王砾1;2;代昀昊3;谢潇4;孔东民5
文章从企业员工流失的角度评估了空气污染的经济后果,并结合员工特征和外部环境深入探讨了其影响机制。研究表明,空气污染显著增加了企业员工流失率。为了缓解反向因果关系所引起的内生性问题,文章选取气象学中的“逆温强度”作为空气质量的工具变量,结论保持不变。企业员工流失主要体现在员工人均薪酬较低、员工学历较高以及行业竞争程度较高的企业中。稳健性检验表明,除了导致企业员工流失外,空气污染还会增大劳动力雇用不足的概率。文章从人力资本积累的角度揭示了我国空气污染治理的必要性,并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和企业实施人才战略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2020年07期 93-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7K] [网刊下载次数:111 ] |[阅读次数: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