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经济与管理

  • 转型社会中财政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基于我国不同发展阶段的理论实证

    蔡跃洲;

    财政对收入分配的影响不仅限于再分配更在于初次分配环节。文章借助数理模型分析了我国不同阶段财政对收入分配的作用机制,研究表明:(1)财政制度安排影响要素分配和分配基本格局。初次分配格局确定后,再分配调节作用有限。长期中,财政将通过居民要素结构影响收入分配;(2)我国不同阶段的分配状况是财政体制和发展战略目标的必然结果;(3)构建和谐社会条件下,财政支出结构将有利于人力资本积累、提高收入水平、缩小收入差距。

    2008年11期 No.324 4-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47 ]
  • 财政关系调整与地方政府行为的变迁——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

    刘承礼;

    30年来,我国财税体制改革先后经历了财政包干制、分税制和公共财政体系建设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地方政府与同一阶段不同层级或地域的地方政府,其行为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导因于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调整对地方政府的不同激励与约束机制,地方政府对中央政府的财政依附性在不断增强;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政竞争逐渐让位于合作;地方政府推动市场化改革进入了良性轨道;地方政府职能逐步从经济性向公共性过渡。

    2008年11期 No.324 16-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56 ]

金融研究

经济史·经济思想史研究

  • 经济改革与经济学转型

    钟祥财;

    我国的经济改革是在传统计划体制背景下启动的,也是在一定的改革意识引领下发生的,但在传统政治经济学框架内形成的改革理论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学者运用现代经济学方法对中国经济进行分析,获得了有价值的成果。但是,我国经济学理论的转型还没有完成。为了深化市场经济的改革,如何科学地认识市场经济,怎样在经济学理论研究中体现现代精神,都需要在范式转型的前提下继续进行探索。

    2008年11期 No.324 40-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14 ]
  • 政府制度供给与乡村合作运动——基于20世纪前半期中国乡村社会经济史视阈分析

    赵泉民;

    20世纪前半期,为挽救行将崩溃的农村经济,国民政府推行了以乡村合作运动为中心的"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促使了合作社大量快速设立。但是合作社发展受到了来自于财政金融体制的制约,根源在于政府有效制度供给能力不足及制度建设协调性缺失。实际上,同时作用于乡村的各种制度共同组成了社会的"制度系统"(如与合作社相关的行政、财政金融、土地等制度),制度间耦合关系决定了任何一项制度都必须与其他制度相结合才能发挥作用。此外,制度供给还要与政府的"社会动员"相结合,以形成政府力量与乡村民众之间的"共振"。否则,社会经济变迁极有可能会陷入"头重脚轻"的困境。

    2008年11期 No.324 52-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71 ]

产业经济研究

  • 30年工业比较优势的动态演进

    殷醒民;

    文章通过对中国出口结构变迁的数据分析后得到三个发现:一是作为全球劳动力最丰富的国家,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占出口比重快速下降。二是出口结构不断转向包含更多人力资本的技术类产品,表明劳动力要素禀赋的内涵发生了重大变化。三是制造业中的资本密集型工业的出口竞争力还很弱,预示着提升资本密集型产业的竞争力是未来出口结构的调整方向。

    2008年11期 No.324 63-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42 ]

区域经济研究

  •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与空间结构的演变——基于改革开放30年时序变动的特征分析

    刘乃全;刘学华;赵丽岗;

    文章从空间视角考察了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区域发展整体战略的演变路径和作用机制。分析认为,从不平衡向相对协调发展的区域发展战略转变取得了总体效率和空间平等相对较好的结合,区域改革开放也取得许多成功的经验,但由于东中西部地区联动发展的机制尚未形成,致使区域差距在不断扩大。因此,我国未来区域发展整体战略的目标应该是形成合理的空间结构,实现总体效率与空间结构的相对均衡,并通过空间集聚及加强区域经济联动等方式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四轮驱动和主体功能区建设也将有助于我国经济在区域协调发展中保持持续稳定增长。

    2008年11期 No.324 76-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77 ]

国际经济研究

  • 外商技术转移、创新激励与东道国引资政策——走自主创新道路,我们能依靠外国技术吗?

    邢斐;张建华;

    文章在累积创新框架下建立一个附加拍卖的动态博弈模型,研究东道国企业利用外商技术转移实现技术升级的微观机制,以及东道国政府旨在改善社会福利的引资政策。研究后发现:对于核心技术,外商总有激励进行技术封锁;对于一般技术,外商愿意将其技术许可给东道国以赚取垄断利润;东道国企业只有坚持自主创新才能获得技术模仿的机会并最终突破外商对核心技术的封锁;若东道国政府能使外商将核心技术授权给本国企业,本国企业将绕过自主创新从而直接进行模仿创新,若不能有效控制外商技术转移方式但可对仅转移设备等"硬"核心技术的方式采取有效限制,可降低潜在技术模仿成本从而减少东道国激励本国厂商进行创新的补贴成本。最后,文章讨论了我国利用外资推动技术升级的方式。

    2008年11期 No.324 122-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37 ]
  • 企业最优定价策略与汇率传递效应研究

    曾利飞;

    文章在李嘉图理论模型的框架下讨论了两国企业的最优定价策略,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汇率传递效应。研究表明,汇率传递效应具有某种突变性,其突变的边界条件依赖于两国市场需求特征、贸易摩擦与两国企业的边际成本。

    2008年11期 No.324 134-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27 ]

  •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经济周期与宏观调控

    黄赜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数次经济周期和宏观经济政策调整,正确认识与把握中国经济周期的特点,对于改善宏观调控、促进国民经济稳定快速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文章首先考察了1978-2007年间中国历次经济周期的运行规律与波动特征,并结合中国实际情况,从所有制结构、社会总供求关系、经济结构、价格体制、调控手段和对外开放度等方面分析宏观调控对我国经济波动形成机制产生的影响;接着从国际经济周期的角度考察了中国、美国与世界经济周期的同步性特征,以及中国与世界其他15个不同市场类型的国家和地区之间经济周期存在的特征事实;最后给出了主要结论及政策建议。

    2008年11期 No.324 88-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20 ]
  • 当代中国经济高社会成本—低产品成本模式研究——改革开放30年政府转型与经济发展分析框架

    俞忠英;汤玉刚;

    文章试图分析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发展的高社会成本-低产品成本模式。依次研究了该发展模式的特征表现、成因机制、利益相关方和转型路径。产出最大化而非社会福利最大化目标以及围绕这一目标的政府间行政性垄断竞争是高社会成本-低产品成本发展模式的根源所在。从高社会成本-低产品成本模式向低社会成本-低产品成本模式的转变是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产业结构升级的必然需要。成本模式转型的关键点在于政府,但转型的速度要考虑相关各方的承受能力,温和转型更为可取。

    2008年11期 No.324 101-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72 ]
  • 演化、转轨与市场过程理论视角的渐进改革

    王廷惠;

    文章认为,基于主流经济学的激进改革思路,无法解释制度演化的多样性与开放性。渐进式改革强调路径渐进、演化、零碎的特征,与更适合解释现实世界的演化经济学、转轨经济学以及市场过程理论的逻辑一致。考虑非正式制度的内生渐进演化特征,迄今为止的渐进改革模式具有理论与现实的合理性。

    2008年11期 No.324 112-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34 ]
  • 《财经研究》征订、征稿启事

    2008年11期 No.324 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85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