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安伟1;胡艳1;2
经济韧性是城市应对结构变化和实施转型的能力,其对于区域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空间结构是集聚经济发展过程中收益与成本在不同空间中差异化演变的结果,其作为资源要素多中心集聚的体现,对经济韧性具有何种影响?文章从城市形态视角出发,探讨了不同空间尺度下城市多中心空间结构对经济韧性的影响效应与作用机制。研究结论如下:第一,城市内部多中心空间结构对经济韧性具有促进作用,而外部多中心空间结构对经济韧性的影响呈现先促进后抑制的倒“<i>U”</i>形曲线特征,而且多中心空间结构对经济韧性的影响效应存在显著的时空异质性;第二,对经济韧性进行<i>shift-share</i>分解后发现,城市内部多中心空间结构可以通过产业结构韧性与竞争力韧性来影响整体经济韧性,而外部多中心空间结构影响经济韧性的传导机制在不同区间内存在差异;第三,内部多中心空间结构可以通过承载力效应与经济效率效应来影响经济韧性,而外部多中心空间结构可以通过要素流动效应与网络外部性效应来影响经济韧性,而且作用机制主要通过竞争力韧性进行传导;第四,对不同规模城市而言,受到内部集聚程度差异与外部网络结构差异的影响,支撑经济韧性提升的最优空间结构也存在差异。文章的研究为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以及建设具有韧性的城市提供了政策参考。
2023年09期 4-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0]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0 ] - 张安伟;胡艳;
经济韧性是城市应对结构变化和实施转型的能力,其对于区域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空间结构是集聚经济发展过程中收益与成本在不同空间中差异化演变的结果,其作为资源要素多中心集聚的体现,对经济韧性具有何种影响?文章从城市形态视角出发,探讨了不同空间尺度下城市多中心空间结构对经济韧性的影响效应与作用机制。研究结论如下:第一,城市内部多中心空间结构对经济韧性具有促进作用,而外部多中心空间结构对经济韧性的影响呈现先促进后抑制的倒“U”形曲线特征,而且多中心空间结构对经济韧性的影响效应存在显著的时空异质性;第二,对经济韧性进行shift-share分解后发现,城市内部多中心空间结构可以通过产业结构韧性与竞争力韧性来影响整体经济韧性,而外部多中心空间结构影响经济韧性的传导机制在不同区间内存在差异;第三,内部多中心空间结构可以通过承载力效应与经济效率效应来影响经济韧性,而外部多中心空间结构可以通过要素流动效应与网络外部性效应来影响经济韧性,而且作用机制主要通过竞争力韧性进行传导;第四,对不同规模城市而言,受到内部集聚程度差异与外部网络结构差异的影响,支撑经济韧性提升的最优空间结构也存在差异。文章的研究为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以及建设具有韧性的城市提供了政策参考。
2023年09期 v.49;No.502 4-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 ] - 李真
城市产业创新竞争力与所在区域的金融能级水平密切相关。文章利用2012—2019年289个地级市数据,就金融能级扩容对城市产业创新竞争力作用机制、城域差异及耦合匹配等问题展开深入讨论。研究发现:(1)金融能级扩容能显著提升城市产业创新竞争力,且金融能级的规模广度和效率效度的赋能优势要显著优于结构深度。(2)金融能级通过降低城市主体平均融资成本、促进城市产业主体活力、优化城市金融服务创新能力来驱动城市产业创新竞争力的提升。(3)不同功能定位及产业基础的城市金融能级对其产业创新竞争力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城域分化及空间溢出效应,各城市金融能级与产业创新竞争力之间的耦合协调度均呈现提升趋势,国家级重点城市群内的城市在金融能级和产业创新竞争力方面的耦合协同度明显优于其他区域。
2023年09期 19-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0]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4 ] - 李真;
城市产业创新竞争力与所在区域的金融能级水平密切相关。文章利用2012—2019年289个地级市数据,就金融能级扩容对城市产业创新竞争力作用机制、城域差异及耦合匹配等问题展开深入讨论。研究发现:(1)金融能级扩容能显著提升城市产业创新竞争力,且金融能级的规模广度和效率效度的赋能优势要显著优于结构深度。(2)金融能级通过降低城市主体平均融资成本、促进城市产业主体活力、优化城市金融服务创新能力来驱动城市产业创新竞争力的提升。(3)不同功能定位及产业基础的城市金融能级对其产业创新竞争力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城域分化及空间溢出效应,各城市金融能级与产业创新竞争力之间的耦合协调度均呈现提升趋势,国家级重点城市群内的城市在金融能级和产业创新竞争力方面的耦合协同度明显优于其他区域。
2023年09期 v.49;No.502 19-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 ]
- 于新亮;郭文光;李倩;王琦;
劳动力供给的持续下降和传统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给基本养老保险带来了更大的运行压力。在中国,基本养老保险和企业年金两种养老制度具有完全不同的给付方式,二者对员工退休意愿的差异化作用及对养老金可持续性的影响将直接关系中国养老保障体系未来的发展方向。文章基于世代交叠模型(OLG)理论框架,分析了在不同的养老金给付方式下员工的退休决策,并利用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总体上,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使员工产生了显著的提前退休意愿,参加企业年金使员工产生了显著的延迟退休意愿,但同时参加两项养老保险的员工退休意愿不显著。受企业年金异质性作用的主导,参加两类养老保险项目对不同特征员工退休意愿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其中对女性、无职称、无资格认证和非高等学历人员,企业年金的延迟退休效应更为明显。机制分析表明,企业员工退休时间越晚,个人基本养老保险财富金额会越少,同时继续工作还会损害健康,耗费更高的医疗成本,致使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员工会产生提前退休意愿;企业年金财富随退休时间的延长而逐渐积累,当延迟退休所带来的企业年金财富收益引致养老金总体财富增加时,员工就会产生延迟退休意愿。因此,政府通过优化企业年金减少延迟退休阻力的方案在经济上是可行的。文章的结论为中国通过构建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推动延迟退休制度、提升养老金可持续性提供了政策启示。
2023年09期 v.49;No.502 34-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4 ] - 于新亮1;郭文光2;李倩3;王琦4
劳动力供给的持续下降和传统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给基本养老保险带来了更大的运行压力。在中国,基本养老保险和企业年金两种养老制度具有完全不同的给付方式,二者对员工退休意愿的差异化作用及对养老金可持续性的影响将直接关系中国养老保障体系未来的发展方向。文章基于世代交叠模型(<i>OLG</i>)理论框架,分析了在不同的养老金给付方式下员工的退休决策,并利用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总体上,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使员工产生了显著的提前退休意愿,参加企业年金使员工产生了显著的延迟退休意愿,但同时参加两项养老保险的员工退休意愿不显著。受企业年金异质性作用的主导,参加两类养老保险项目对不同特征员工退休意愿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其中对女性、无职称、无资格认证和非高等学历人员,企业年金的延迟退休效应更为明显。机制分析表明,企业员工退休时间越晚,个人基本养老保险财富金额会越少,同时继续工作还会损害健康,耗费更高的医疗成本,致使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员工会产生提前退休意愿;企业年金财富随退休时间的延长而逐渐积累,当延迟退休所带来的企业年金财富收益引致养老金总体财富增加时,员工就会产生延迟退休意愿。因此,政府通过优化企业年金减少延迟退休阻力的方案在经济上是可行的。文章的结论为中国通过构建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推动延迟退休制度、提升养老金可持续性提供了政策启示。
2023年09期 34-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0]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4 ] - 刘雅南;邵宜航;薛咏元;
企业内部收入差异是社会不平等的重要来源之一,而众多研究指出企业税惠在促进企业发展的同时可能加剧企业内部收入不平等,考察企业税惠政策对于收入不平等的改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主要关注企业职工教育经费税前抵扣政策改革对企业内收入分配的影响。文章利用包含异质性员工的企业与员工的动态博弈模型解析了该税惠改革影响企业内部不平等的机制。然后,基于2015年职工教育经费税改这一准自然实验,利用双重差分法对此税改的再分配效应进行了检验。分析显示,我国企业职工教育经费税前抵扣政策改革激励企业增加了员工的教育投入,这提高了企业生产率和改善了企业内部收入不平等。该项税惠对非国有企业、大企业、大规模行业中的企业的内部收入不平等的缩减效应更显著。文章的分析表明,企业税惠政策可以兼顾效率与公平,而激励企业进行员工再教育是个重要发展方向。
2023年09期 v.49;No.502 49-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 ] - 刘雅南1;邵宜航1;2;薛咏元1
企业内部收入差异是社会不平等的重要来源之一,而众多研究指出企业税惠在促进企业发展的同时可能加剧企业内部收入不平等,考察企业税惠政策对于收入不平等的改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主要关注企业职工教育经费税前抵扣政策改革对企业内收入分配的影响。文章利用包含异质性员工的企业与员工的动态博弈模型解析了该税惠改革影响企业内部不平等的机制。然后,基于2015年职工教育经费税改这一准自然实验,利用双重差分法对此税改的再分配效应进行了检验。分析显示,我国企业职工教育经费税前抵扣政策改革激励企业增加了员工的教育投入,这提高了企业生产率和改善了企业内部收入不平等。该项税惠对非国有企业、大企业、大规模行业中的企业的内部收入不平等的缩减效应更显著。文章的分析表明,企业税惠政策可以兼顾效率与公平,而激励企业进行员工再教育是个重要发展方向。
2023年09期 49-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0]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8 ] - 金海燕1;2;李佩1
在我国财税体制下,地方政府出现了土地财政、公共支出偏好等收支行为。当前,土地财政的不可持续性已经显现,普遍开征房产税能为地方政府提供稳定的财政收入,也有助于改善地方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和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分析房产税对基本公共服务的影响机制的基础上,文章以沪、渝两市试点的房产税政策为切入点,基于全国35个大中城市2003—2019年面板数据,采用合成控制法客观评估房产税对基本公共服务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房产税改善了沪、渝两市的基本公共服务总体水平,对基础教育、基础医疗、基础设施、城市生活环境等基本公共服务均有促进作用。房产税对两市基本公共服务的影响程度存在异质性,可能的解释是两市的房产税政策试点细则与城市发展情况存在差异。文章的研究丰富了房产税政策和基本公共服务关系的相关理论,为全国普及房产税提供了前瞻性决策依据,为优化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结构、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增进民生福祉提供了有益启示。
2023年09期 64-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0]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2 ] - 金海燕;李佩;
在我国财税体制下,地方政府出现了土地财政、公共支出偏好等收支行为。当前,土地财政的不可持续性已经显现,普遍开征房产税能为地方政府提供稳定的财政收入,也有助于改善地方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和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分析房产税对基本公共服务的影响机制的基础上,文章以沪、渝两市试点的房产税政策为切入点,基于全国35个大中城市2003—2019年面板数据,采用合成控制法客观评估房产税对基本公共服务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房产税改善了沪、渝两市的基本公共服务总体水平,对基础教育、基础医疗、基础设施、城市生活环境等基本公共服务均有促进作用。房产税对两市基本公共服务的影响程度存在异质性,可能的解释是两市的房产税政策试点细则与城市发展情况存在差异。文章的研究丰富了房产税政策和基本公共服务关系的相关理论,为全国普及房产税提供了前瞻性决策依据,为优化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结构、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增进民生福祉提供了有益启示。
2023年09期 v.49;No.502 64-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 ]
- 金献坤;徐莉萍;辛宇;
技术变革对资本市场的影响深远。企业将数字技术融入商业实践的数字化进程如何影响其在资本市场上的权益融资?文章研究发现,企业数字化降低了权益资本成本。作用机制检验表明,企业数字化是通过降低投资者所面临的信息风险和治理风险而非经营风险,起到降低权益资本成本的作用。这表现为在企业数字化后,资本市场的信息环境得到改善,企业的公司治理水平得到提升,从而代理成本下降。这些都导致投资者所承担的风险减少,相应地他们所要求企业付出的权益资本成本随之向下调整。进一步研究发现,在不同类型的企业数字化中,较为基础的“底层技术运用”在商业实践中已较为普遍,其在降低权益资本成本上发挥了更加显著的积极影响;而较为复杂、实施难度较高的“技术实践应用”仍在探索中,其对权益资本成本的影响则不显著。此外,随着企业数字化经验的不断积累,其降低权益资本成本的作用更加明显。文章的研究为完善数字经济发展的体制与机制建设,尤其是改善数字化企业的融资环境提供了有益启示。
2023年09期 v.49;No.502 79-93+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 ] - 金献坤1;徐莉萍2;辛宇2
技术变革对资本市场的影响深远。企业将数字技术融入商业实践的数字化进程如何影响其在资本市场上的权益融资?文章研究发现,企业数字化降低了权益资本成本。作用机制检验表明,企业数字化是通过降低投资者所面临的信息风险和治理风险而非经营风险,起到降低权益资本成本的作用。这表现为在企业数字化后,资本市场的信息环境得到改善,企业的公司治理水平得到提升,从而代理成本下降。这些都导致投资者所承担的风险减少,相应地他们所要求企业付出的权益资本成本随之向下调整。进一步研究发现,在不同类型的企业数字化中,较为基础的“底层技术运用”在商业实践中已较为普遍,其在降低权益资本成本上发挥了更加显著的积极影响;而较为复杂、实施难度较高的“技术实践应用”仍在探索中,其对权益资本成本的影响则不显著。此外,随着企业数字化经验的不断积累,其降低权益资本成本的作用更加明显。文章的研究为完善数字经济发展的体制与机制建设,尤其是改善数字化企业的融资环境提供了有益启示。
2023年09期 79-93,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0]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2 ] - 王应欢;郭永祯;
如何提高企业ESG表现是目前学术界和实践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数字化转型为这一热点问题赋予了新的内涵和意义。然而,仍不清楚企业能否将数字化转型带来的资源、能力和竞争优势与可持续发展以及ESG表现相匹配。因此,有必要围绕企业数字化转型对其ESG表现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展开研究。文章基于2013—2020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企业数字化转型对ESG表现的影响。研究发现,企业数字化转型程度与ESG表现呈明显的“倒U形”关系,这一结论在经过倾向得分匹配法、工具变量法和更换变量衡量方式等一系列检验后依然稳健。异质性分析表明,创新导向型企业和国有企业能在更高的数字化转型程度上实现最佳ESG表现。机制分析表明,数字化转型主要通过企业的绿色创新能力和信息披露质量两条渠道来影响企业ESG表现。文章清晰揭示了企业数字化转型影响ESG表现的“双刃剑”作用的机理,剖析了企业数字化与可持续发展实现兼容的路径,这对于中国在全球数字化浪潮下实现绿色转型和“双碳”目标具有重要的政策和实践启示。
2023年09期 v.49;No.502 94-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4 ] - 王应欢1;2;郭永祯3
如何提高企业<i>ESG</i>表现是目前学术界和实践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数字化转型为这一热点问题赋予了新的内涵和意义。然而,仍不清楚企业能否将数字化转型带来的资源、能力和竞争优势与可持续发展以及<i>ESG</i>表现相匹配。因此,有必要围绕企业数字化转型对其<i>ESG</i>表现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展开研究。文章基于2013—2020年中国<i>A</i>股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企业数字化转型对<i>ESG</i>表现的影响。研究发现,企业数字化转型程度与<i>ESG</i>表现呈明显的“倒<i>U</i>形”关系,这一结论在经过倾向得分匹配法、工具变量法和更换变量衡量方式等一系列检验后依然稳健。异质性分析表明,创新导向型企业和国有企业能在更高的数字化转型程度上实现最佳<i>ESG</i>表现。机制分析表明,数字化转型主要通过企业的绿色创新能力和信息披露质量两条渠道来影响企业<i>ESG</i>表现。文章清晰揭示了企业数字化转型影响<i>ESG</i>表现的“双刃剑”作用的机理,剖析了企业数字化与可持续发展实现兼容的路径,这对于中国在全球数字化浪潮下实现绿色转型和“双碳”目标具有重要的政策和实践启示。
2023年09期 94-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0]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3 ]
- 步丹璐1;王多仁1;王钰涵1;郭枫2
近年来,我国引入外资规模稳居全球前列,而外资企业亏损率远高于内资企业,这是正常经营亏损还是刻意转移利润?文章以我国外资并购第一股-佳通轮胎为例,溯源合并报表与母公司报表数据差异,分析了2003—2020年佳通轮胎的经营行为嬗变过程,探索了外资控股中国上市公司后的利润流向情况。研究发现,外资股东首先依靠制度红利低价收购上市公司股权;随后通过资产减值、置换等方式使上市公司母公司丧失经营资产,成为“空壳”,并通过控制子公司供销渠道、高额现金股利和业绩承诺实现利润回流;最后,试图通过股改退出中国资本市场。这些行为使外资股东既转移了在中国公司的利润,又获得了中国人口红利和环境红利所带来的经济利益。文章为分析外资行为路径提供了思路,也为完善我国资本市场制度提供了现实依据。
2023年09期 109-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0]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5 ] - 步丹璐;王多仁;王钰涵;郭枫;
近年来,我国引入外资规模稳居全球前列,而外资企业亏损率远高于内资企业,这是正常经营亏损还是刻意转移利润?文章以我国外资并购第一股-佳通轮胎为例,溯源合并报表与母公司报表数据差异,分析了2003—2020年佳通轮胎的经营行为嬗变过程,探索了外资控股中国上市公司后的利润流向情况。研究发现,外资股东首先依靠制度红利低价收购上市公司股权;随后通过资产减值、置换等方式使上市公司母公司丧失经营资产,成为“空壳”,并通过控制子公司供销渠道、高额现金股利和业绩承诺实现利润回流;最后,试图通过股改退出中国资本市场。这些行为使外资股东既转移了在中国公司的利润,又获得了中国人口红利和环境红利所带来的经济利益。文章为分析外资行为路径提供了思路,也为完善我国资本市场制度提供了现实依据。
2023年09期 v.49;No.502 109-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 ] - 张悦;许永斌;汪顺;
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的实施有利于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激发市场竞争活力。作为关键性战略信息,创新信息的披露兼具成本与收益,而在负面清单政策的冲击下,企业究竟会顾及专有成本而抑制创新信息披露,还是出于战略性考虑,增加创新信息披露呢?基于微观企业创新文本信息数据,文章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考察,研究发现,负面清单制度的实施有利于增加企业创新信息披露以发挥其战略性价值。而横截面检验发现,当创新信息披露成本更低或披露收益更高时,负面清单制度对企业创新信息披露的促进作用更显著。机制分析则表明,管理层竞争感知增强与企业风险承担能力提升是上述影响的关键作用路径。此外,对同行信息外溢效应进行检验发现,同行创新信息披露具有显著的外部性,有利于改善总体的创新信息披露环境,并提升目标企业创新水平。文章从企业创新信息披露环境的视角考察了负面清单政策的微观效应,为我国增强市场主体活力、优化创新信息环境提供了直接的政策建议。
2023年09期 v.49;No.502 124-137+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4 ] - 张悦1;许永斌1;汪顺2
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的实施有利于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激发市场竞争活力。作为关键性战略信息,创新信息的披露兼具成本与收益,而在负面清单政策的冲击下,企业究竟会顾及专有成本而抑制创新信息披露,还是出于战略性考虑,增加创新信息披露呢?基于微观企业创新文本信息数据,文章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考察,研究发现,负面清单制度的实施有利于增加企业创新信息披露以发挥其战略性价值。而横截面检验发现,当创新信息披露成本更低或披露收益更高时,负面清单制度对企业创新信息披露的促进作用更显著。机制分析则表明,管理层竞争感知增强与企业风险承担能力提升是上述影响的关键作用路径。此外,对同行信息外溢效应进行检验发现,同行创新信息披露具有显著的外部性,有利于改善总体的创新信息披露环境,并提升目标企业创新水平。文章从企业创新信息披露环境的视角考察了负面清单政策的微观效应,为我国增强市场主体活力、优化创新信息环境提供了直接的政策建议。
2023年09期 124-137,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0]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0 ]
- 祝继高;梁晓琴;曲馨怡;
在深入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增创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背景下,标准互联互通这一制度性保障措施能否成为推动中国企业国际化的新力量?文章以2008—2020年A股上市企业为样本,实证检验了标准互联互通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发现,企业获得ISO标准认证与其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数量和范围均显著正相关,且这一效应在国有企业和非高新技术企业中更加显著。文章通过分析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和进入模式,发现获得ISO标准认证可以缓解政治风险的负面影响,这表明标准“软联通”可以为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提供制度保障。此外,文章还发现标准互联互通能够有效推动“一带一路”建设。
2023年09期 v.49;No.502 138-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 ] - 祝继高;梁晓琴;曲馨怡
在深入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增创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背景下,标准互联互通这一制度性保障措施能否成为推动中国企业国际化的新力量?文章以2008—2020年<i>A</i>股上市企业为样本,实证检验了标准互联互通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发现,企业获得ISO标准认证与其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数量和范围均显著正相关,且这一效应在国有企业和非高新技术企业中更加显著。文章通过分析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和进入模式,发现获得ISO标准认证可以缓解政治风险的负面影响,这表明标准“软联通”可以为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提供制度保障。此外,文章还发现标准互联互通能够有效推动“一带一路”建设。
2023年09期 138-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0]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0 ] - 高新宇;王凡凡;宋马林;
作为一种环境治理的新工具,中央环保约谈制度建立的初衷在于解决属地化环境管理体制下政策执行低效而导致的治理失灵问题,而中央环保约谈的震慑效应及其持续性有待进一步检验。文章基于我国2005—2019年28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平衡面板数据,利用双重差分法和空间杜宾模型检验了中央环保约谈的震慑效应及其持续性。研究发现:第一,中央环保约谈有效降低了本地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具有显著的直接震慑效应;第二,中央环保约谈对空间关联地区的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产生了负向溢出效应,具有显著的近邻震慑效应;第三,中央环保约谈的直接震慑效应不具有持续性,但近邻震慑效应随时间不断持续和增强;第四,机制分析表明,在风险规避和价值创造的双重作用下,中央环保约谈对空间关联的被约谈城市产生了示范效应和竞争效应。文章聚焦于震慑效应,拓展了环保约谈的研究视角,对环保约谈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具有实践启示。
2023年09期 v.49;No.502 154-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 ] - 高新宇1;王凡凡2;宋马林3
作为一种环境治理的新工具,中央环保约谈制度建立的初衷在于解决属地化环境管理体制下政策执行低效而导致的治理失灵问题,而中央环保约谈的震慑效应及其持续性有待进一步检验。文章基于我国2005—2019年28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平衡面板数据,利用双重差分法和空间杜宾模型检验了中央环保约谈的震慑效应及其持续性。研究发现:第一,中央环保约谈有效降低了本地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具有显著的直接震慑效应;第二,中央环保约谈对空间关联地区的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产生了负向溢出效应,具有显著的近邻震慑效应;第三,中央环保约谈的直接震慑效应不具有持续性,但近邻震慑效应随时间不断持续和增强;第四,机制分析表明,在风险规避和价值创造的双重作用下,中央环保约谈对空间关联的被约谈城市产生了示范效应和竞争效应。文章聚焦于震慑效应,拓展了环保约谈的研究视角,对环保约谈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具有实践启示。
2023年09期 154-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0]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