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宗庆庆1;李雪松2;3
对基础教育阶段不良同伴带来的短期和中长期效应的评估已经成为劳动经济学的热点话题。文章根据最新的2014年中国教育追踪调查(<i>China Education Panel Survey</i>,<i>CEPS</i>)微观数据,考察了不良同伴对学生标准化考试成绩的影响。为了克服反射(reflection)和自选择问题带来的估计偏误,文章依据班级上不良学生的比例而非传统文献采用的同伴成绩来刻画学生所处的班级环境,并控制了组群的自然特征。在控制学生个体特征和家庭因素后发现,学生所在班级中存在不良同伴,会对学生自身的学习成绩造成显著的负面影响,这一作用在高年级(初三)表现得尤为明显。班级不良同伴比例提高10%会带来平均成绩下降约2分。分样本的回归显示,男性学生、家庭经济状况不佳的学生和住校生的学习成绩对班级不良同伴的反应更敏感。而学校类型的异质性分析则表明,同伴效应在办学情况较差的学校和乡镇/农村学校表现得更明显。进一步的分位数回归结果表明,不良同伴产生的负面效应对成绩较差的学生影响更大。文章的研究发现有利于丰富学界对教育生产函数的认识,也为今后的教育政策提供有益参考。
2018年07期 4-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5K] [网刊下载次数:37 ] |[阅读次数:59 ] - 李建强1;张淑翠2
文章将人口结构、财政支出结构和货币政策引入新凯恩斯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框架,重点分析了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宏观调控经济政策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除了人口老龄化自身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留给宏观调控政策的腾挪空间也越发有限-影响政策调控的有效性,增加政策实施的成本。(1)除了加重财政养老负担,人口老龄化更损害财政刺激效果和财政绩效质量,限制政府实施反周期政策的能力,压缩财政政策发挥的空间;(2)老年人主导的社会对通货膨胀的容忍度将不断下调,势必削弱货币政策刺激总需求能力,增加政策实施成本,迫使中央银行改变货币政策操作方式,可能采取更激进措施以实现相同效果,强化金融脆弱性;(3)相比增加人口生育率,提高劳动参与率既是缓解短期财政养老负担、保障养老融资可持续性的关键,也是有效增加劳动供给、改善政策发挥生态环境,进而提高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权宜之计。
2018年07期 16-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9K] [网刊下载次数:67 ] |[阅读次数:98 ] - 毛宇飞;曾湘泉;胡文馨
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为减小性别工资差距带来了新的可能。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文章考察了互联网使用及偏好对性别工资的影响作用,利用<i>RIF</i>回归分解的方法分析了互联网对性别工资差距的影响。结果表明:第一,使用互联网促进了性别工资的增长,并且对于不同婚姻状况、年龄和学历的就业者而言,这种影响作用存在差异;第二,上网时长与性别工资之间呈“倒<i>U</i>形”关系,并且男性无论在家还是在工作场所上网,均对工资有正向影响,而女性在工作场所上网对工资有显著影响;第三,利用网络收发邮件和信息获取能够提高男性工资,但娱乐游戏会减小男性工资,而上网专业学习能够提高女性工资;第四,使用互联网能够减小低收入层和中高收入层就业者的性别工资差距,但却加大了高收入层就业者的性别工资差距。据此文章建议,为减小性别工资差距,不仅要强化网络建设和扩大教育培训,增加女性互联网使用率和使用技能,而且要发展新经济新业态,升级产业结构,减小职业性别隔离。
2018年07期 33-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7K] [网刊下载次数:45 ] |[阅读次数: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