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论坛

  • 土地资本化和中国地区金融扩张

    郭峰1,2

    过去十余年中国金融中介扩张的速度非常引人注目,文章利用中国省际面板数据,从土地资本化角度对此进行了解读。文章基于不同的模型设定——静态面板模型和动态面板模型,以及不同的工具变量策略——滞后期工具变量、外部工具变量以及动态面板模型设定下内部工具变量和外部工具变量的组合,控制了有关变量的内生性。研究结果表明,在控制了人均收入和其他反映中国省际经济差异的重要特征,以及有效解决有关变量的内生性问题之后,土地资本化显著促进了我国省际金融中介的扩张。中国式土地供给不仅具有“土地财政”效应,还存在宏观资本金融效应。

    2015年08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75K]
    [网刊下载次数:539 ] |[阅读次数:683 ]
  • 能源回弹效应的理论演进与经验证据:一个文献述评

    杨莉莉;邵帅;

    文章基于能源回弹效应相关研究文献的发展脉络与逻辑关系,从能源回弹效应的提出与界定、理论机制、经验证据和限制政策四个层面,对国内外有关能源回弹效应的理论演进与经验证据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总结。研究发现:(1)从研究框架看,新古典增长理论与新古典微观经济学理论这两类研究,在各自所拓展的研究方向上正殊途同归于对宏观经济层面回弹效应的探究;(2)现有研究尤其是理论研究的主要局限是,未能对能源效率的内生化处理予以足够的重视,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对理论和现实的解释力;(3)对回弹效应的有效限制必须通过多管齐下的政策组合措施才有可能实现。

    2015年08期 v.41;No.405 19-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80K]
    [网刊下载次数:57 ] |[阅读次数:80 ]

公共经济与管理

  • 小农种地意愿及其目标价格形成机制研究——以SC省SZH村水稻种植为例

    周靖祥1,2

    文章使用2008-2012年45户水稻种植小农家庭微观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粮价预期如何影响小农种粮行为。文章通过使用面板联立方程估计了农地经营和水稻种植等因素与家庭收入之间的关系;使用二元选择模型考察了粮价管制场景下决定小农种粮意愿的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了目标价格的形成机理。研究发现:在货币收入最大化(支出压力最小化)的小农理性假设下,收入增加越快的家庭越倾向于减少水稻种植面积;目标价格的主要决定因素有家庭工资性收入、种粮雇工工资和家庭支出水平等。因此未来政府应关注小农的种粮意愿变化,重视小农家庭农业生产行为的转变趋向;构建和完善与小农行为选择相契合的粮食目标价格形成机制,尽可能减小由于小农集中放弃土地经营而对农业和社会经济发展造成的不利影响。

    2015年08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55K]
    [网刊下载次数:544 ] |[阅读次数:484 ]
  • “新农保”对农村老年人劳动供给及福利的影响

    解垩;

    文章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的两期面板数据,采用差分-断点方法,系统实证评估了我国"新农保"对农村老年人劳动力供给、消费及主观福利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1)"新农保"对农村总消费及耐用品消费增长有正向作用,但统计不显著;对食品、衣着、保健、医疗及其他非耐用品的消费基本没有影响。(2)农村老年人劳动供给决策和劳动供给时间不受"新农保"政策的影响。(3)"新农保"对反映心理健康的抑郁指数没有任何作用。(4)农村男性和女性老年人的劳动供给决策、劳动供给时间及抑郁指数也没有因为"新农保"而产生变化。其原因可能在于"新农保"这种补助强度不大的外部干预政策难以在短期内对老年人的劳动供给及福利产生影响,这也恰恰说明就提高农村老年人的福利而言,"新农保"制度建设仍然任重道远。

    2015年08期 v.41;No.405 39-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87K]
    [网刊下载次数:105 ] |[阅读次数:87 ]

产业经济研究

  • 中国转型时期产业政策与产能过剩——基于制造业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程俊杰1,2

    产业政策是导致我国转型时期产能过剩产生的重要因素。文章利用中国1999-2011年制造业面板数据实证研究发现,产业政策对产能利用率的效应显著为负,不同政策工具对产能过剩的影响并不相同:(1)税负降低会带来产能利用率的下降,两者显著正相关;(2)贸易保护与产能利用率的关系显著为正,贸易保护程度的增强在短期内会提高产能利用率;(3)创新补贴与产能利用率之间的关系显著为负,政府补贴对创新效率具有负作用。进一步地,小企业、国有企业和行业低技术的比重越高,产业政策就越有可能造成产能过剩。因此,为了更有效地化解和防止产能过剩,我国的产业政策亟需转向竞争政策。

    2015年08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42K]
    [网刊下载次数:637 ] |[阅读次数:857 ]

金融研究

  • 资本账户开放、金融风险与外汇储备的非线性关系研究

    陈创练;黄楚光;陈创波;

    近年来,我国稳步推进资本账户开放,同时美元利率、汇率持续走强可能引发国际资本外流。那么,在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增速放缓且总量存在下滑风险的背景下,能否应对由此引发的金融动荡是一个十分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鉴于此,文章构建了包括重商主义动机和预防性动机的非线性模型,采用面板平滑转换回归(PSTR)模型和全球36个国家(地区)的数据,考察了资本账户开放情况下,外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等金融风险对上述两类外汇储备动机的影响效应,并结合金融风险门槛变量分析了两类动机估计系数的演变过程。研究发现,由于金融风险增大使出口增长放缓、贸易条件恶化,重商主义动机中出口增长率和贸易条件对外汇储备的贡献逐渐减弱;而预防性动机中资本账户开放指数和外商直接投资净流入波动对外汇储备的正向效应则逐渐增强。其原因主要在于,国内风险陡增将导致投资于本国的资本面临损失和贬值风险,而此时如果开放资本账户,则将加剧资本外逃和资本波动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冲击,出于预防性动机需求,央行会主动增加外汇储备进行应对。此外,文章还发现大部分国家增加外汇储备更多的是出于预防性动机,只有少数国家兼顾重商主义动机和预防性动机。最后,文章就现阶段我国开放资本账户与管控金融风险提出了若干建议。

    2015年08期 v.41;No.405 64-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46K]
    [网刊下载次数:61 ] |[阅读次数:97 ]
  • 人民币作为国际计价货币的模式借鉴:美元模式与欧元模式的比较分析

    楚国乐;吴文生;

    文章对美元与欧元充当国际贸易计价货币的相关数据进行了比较分析,指出同一因素如贸易规模占比等对不同国家选择计价货币行为的影响是不同的。值得注意的是,美元作为国际计价货币的模式在于与大宗商品进行绑定,影响其他货币被用作国际计价货币,欧盟成员国对计价货币的选择也受到这种绑定的影响。而欧盟以欧元作为国际计价货币,其影响仅体现在联盟内,并不影响非欧盟国家对国际计价货币的选择。文章认为真正的国际货币是第三国之间使用的货币,依赖进出口贸易权重的货币使用只是货币国际化的初级阶段。文章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启示在于,短期内可以通过贸易项与双边货币互换来推动人民币作为国际计价货币(欧元模式),但在长期应掌握大宗商品的计价权(美元模式)。

    2015年08期 v.41;No.405 79-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33K]
    [网刊下载次数:66 ] |[阅读次数:79 ]

区域经济研究

  • 住房资产、价格波动与我国城镇居民消费行为——基于传导渠道的分析

    李剑;

    文章在最优跨期消费选择模型的基础上引入了居民的借贷约束和预防性动机,推导出检验房价波动对消费的直接财富效应、流动性约束效应和预防性储蓄效应的实证分析框架,然后根据不同渠道作用机理的差异,利用普通面板回归模型和门槛面板回归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2003年以后,房价上升对城镇居民的消费具有微弱的财富效应,从影响渠道来看,主要是通过预防性储蓄渠道,其次是流动性约束渠道实现的,而直接财富效应并不明显。这种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大额耐用消费品支出以及支配自由度较大、往往具有享受特征的消费支出的促进上。这一时期房价上升带来的财富增加只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居民对不确定性的谨慎程度,缓解了居民在面对大额刚性支出时所受到的流动性约束,从而降低了消费对当期收入的敏感性。

    2015年08期 v.41;No.405 90-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19 ]

经济史·经济思想史研究

  • 金融危机、政府担保与储户挤兑——来自中国“白银风潮”的历史证据

    刘冲;周瑾芝;

    政府担保在金融危机期间如何影响储户的挤兑行为,对该问题的回答有助于我们从储户行为的视角认识政府担保在维护金融稳定中的作用。1935年的"白银风潮"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金融危机,为研究上述问题提供了绝佳的自然实验。文章利用总行设在上海的银行1932-1935年的资产负债表数据,实证检验了"白银风潮"期间政府担保对储户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政府担保显著降低了银行遭遇储户挤兑的概率,并且促使银行吸引更多存款流入;储户从不受政府担保的银行提取存款转而存入受到政府担保的银行,由此引起的存款再分配效应避免了整个银行体系的崩溃。文章还发现,具有政府担保的银行在危机期间投放了更多信贷,这对经济的复苏起到了推动作用。文章对于我国的金融安全网从隐性政府担保向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的转型具有启示。

    2015年08期 v.41;No.405 105-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68 ]
  • 近代中国存款保证准备制度研究——发展历程及功能定位

    程霖;何业嘉;

    存款保证准备金制度是近代中国银行制度的重要内容。现有研究只认为其是一种存款准备金制度,而未从存款保证制度的角度加以解读。文章从理论传播和制度实践两个层面梳理了近代中国存款保证准备制度的发展历程,并阐释了其制度特征与成因。结果表明:(1)近代中国的存款保证准备制度受到美国存款保险制度的影响,可从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两个方面来分析。美国存款保险制度在近代中国的传播经历了一个从否定到逐步肯定再到学习借鉴的过程。(2)随着中央银行制度的逐步完善,近代中国存款保证准备金制度的存款保险功能经历了"局部尝试—全面拓展—逐步独立"的过程。(3)虽然近代中国存款保证准备金制度的存款保险功能是在学习和借鉴美国存款保险制度的基础上形成的,但与美国不同的是,近代中国的存款保证准备金制度只体现出强制性特征,主要原因是:存款保证准备金制度对近代中国金融监管制度体系具有"路径依赖"。文章为当下中国存款保险制度的渐进式构建提供了历史经验和启示。

    2015年08期 v.41;No.405 118-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39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