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经济研究

  • 外生集体声誉约束下中国认证产业的最优数量结构

    陈艳莹;鲍宗客;

    中国认证产业存在的最大特殊性在于行业存在制度性的外生集体声誉约束。此文尝试从认证产业的最优数量结构来探讨认证有效性问题,通过一个改进的双重不完全信息重复博弈模型,系统性地在外生集体声誉约束的框架下考察中国认证产业维持"质量卡特尔"的最优认证机构数量问题。我们的研究发现:首先,当认证机构注重未来的长远收益时,认证机构以其集体声誉作为一种可置信承诺,认证行业外生集体声誉的制度设计优于认证机构自设认证标准的个体声誉的制度设计;其次,在外生集体声誉约束下,分享集体声誉的最优认证机构数量是有限制的,最优认证机构数量与认证机构对未来的重视程度存在非线性的正相关关系,与虚假认证的收益存在非线性的负相关关系。因此,增加行业的信号传递效率和虚假认证的惩罚力度将是有效配合集体声誉约束事前机制的有效事后机制。

    2014年08期 v.40;No.393 4-15+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07 ]
  • 技术-经济范式转换与可再生能源产业技术创新

    蔡跃洲;李平;

    文章依托新熊彼特主义创新理论,梳理了工业革命以来的历次技术革命和技术-经济范式转换。在此基础上,对可再生能源技术可能带来的新技术革命和技术-经济范式转换进行深入分析,并探讨可再生能源产业技术创新的制约因素与应对措施。研究表明:(1)工业革命以来的5次技术-经济范式转换都是新旧技术体系竞争的结果。具备通用性、渗透性和网络性特征的关联技术领域同时出现激进式创新会引发技术革命,形成新的主导技术体系,支撑新一轮经济长周期。(2)新技术体系通常以能源动力技术为核心,涵盖原材料、交通运输、信息通讯等领域;技术-经济范式的转换率先表现为社会生产消费组织模式的深刻变化,并受资源禀赋、经济社会制度和思想文化等因素的影响。(3)可再生能源有望引发新的技术革命,并与关联技术群构成新技术体系。新技术体系已经对社会生产消费组织模式和技术-经济体系产生了重大影响,而资源禀赋、经济制度和社会能力等因素也有利于技术-经济范式的再次转换。(4)在产业层面,推动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是技术-经济范式再次转换的关键,需要结合激进式创新的技术属性和能源项目的行业特征,从降低成本和风险的角度采取相应扶持政策。

    2014年08期 v.40;No.393 16-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74 ]
  • 信贷约束与外资溢出效应问题研究——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的实证分析

    辛大楞;车维汉;

    此文采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的40多万家企业2002-2007年的非平衡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外资的溢出效应以及信贷约束对外资溢出效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的行业和相同的省份内,不论是来自港、澳、台的外资还是来自于其他地区的外资,都对国内企业(包括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产生了显著的溢出效应。进一步的实证分析发现,信贷约束阻碍了外资的溢出效应,行业的信贷约束程度越高,则同行业和同省份内外资对国内企业的溢出效应就越小,相关的稳健性检验也支持上述结论。因此,我国应加快推进金融市场改革进程,为企业提供更好的经营环境。

    2014年08期 v.40;No.393 30-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09 ]
  • 需求规模、异质性研发与生产率——基于ACF法的实证研究

    任曙明;孙飞;

    需求规模扩大对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和提升生产率水平至关重要。文章使用2003-2011年制造业上市企业的面板数据,利用ACF法测算了生产率,率先在企业层面考察了需求规模如何通过异质性研发投入支撑了生产率增长。结果表明,需求规模的扩大对生产率水平低的企业的影响超过了对生产率水平高的企业的影响;只有当需求规模超过门槛值后(LnD>24.9780),异质性研发投入增加才能促进生产率增长。结论表明,未来的政策设计应转向研发激励和需求侧创新并重的政策组合。

    2014年08期 v.40;No.393 42-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24 ]

公共经济与管理

  • 政府间转移支付、预算软约束与地区外溢

    汪冲;

    文章根据中国2002—2012年31个省区的面板数据,运用一步系统广义矩(sysGMM)回归方法,建立转移支付预期实证模型,对转移支付是否诱发地方政府的预算软约束行为及其外溢范围以及其与税收竞争和财政竞争的综合影响进行了系统的实证研究。研究发现:转移支付预算软约束问题并非发生于个别省份,争夺转移支付的连锁反应促使各地区共同参与从而形成策略互补性质的竞争。其不仅对地方政府自主筹资产生了负面激励,同时在控制了自有财力下降的潜在影响和转移支付的"粘蝇纸效应"后,仍能够发现预算软约束对财政支出的扩张效应。这种支出扩张中体现了转移支付预算软约束与财政竞争之间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的共同影响。

    2014年08期 v.40;No.393 57-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87 ]

财务与会计研究

  • 券商背景独立董事与上市公司内幕交易

    何贤杰;孙淑伟;曾庆生;

    近年来,我国资本市场上出现的一个比较尴尬的现象是,被监管部门和股东寄予改进上市公司治理厚望的部分独立董事,特别是具有券商背景的独立董事,却利用获得上市公司信息的便利,在内幕交易中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文章首次检验了特定类型的内部人——券商背景独立董事与公司内幕交易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聘任了券商背景独立董事的公司内幕交易的严重程度显著高于其他公司,而且对于会计信息质量较低或者聘请低质量审计师的公司,这一现象更加明显;另外,对于曾经聘任过券商背景独立董事的公司,内幕交易较为严重的现象主要存在于这些独立董事在职年度,而非其他年度。文章的研究结论为证券监管部门重新思考、完善独立董事聘任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借鉴价值。

    2014年08期 v.40;No.393 67-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77 ]
  • 政治关联、融资约束与企业研发投入

    谢家智;刘思亚;李后建;

    文章基于世界银行的投资环境大型微观调查数据,实证考察了在经济转轨过程中政治关联和融资约束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研究发现:(1)政企双重身份的企业高管对企业研发投资具有消极影响,并且强化融资约束对企业研发投资的消极影响;而那些旨在帮助企业发展的政府官员所占比例和企业与政府部门之间关系质量对企业研发投资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并未强化抑或缓解融资约束对企业研发投资的消极影响。(2)融资约束对企业研发投资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文章为理解转轨经济背景下的中国企业R&D投入的影响因素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也为理解政治关联、融资约束与企业创新增长之间关系的微观机理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

    2014年08期 v.40;No.393 8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67 ]

经济史·经济思想史研究

  • 从山西票号看传统金融的近代化转变——基于与英格兰银行发展路径的比较视角

    燕红忠;

    山西票号的创立和发展是中国传统金融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大创新,代表了中国金融体系的自主发展和演进路径。虽然在山西票号的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类似于英格兰银行的发展因素,通过参与政府公共财政,并在金融市场中与政府进行策略互动,诸如代理国库、发行兑换券(纸币)和向国家银行的方向发展等;但由于官商关系、公共信用和财产权利的不同,山西票号的"官商结合"模式并没有形成一个新的稳态均衡和有效制度安排,进而未能促进公共金融和新式金融体制的建立,其近代化转变的尝试也没能取得成功。文章研究表明,公共信用、政府职能的转变和政府参与金融市场的方式不仅决定了金融体制的变革和转型,也是现代金融市场良好运行的基础和保障。

    2014年08期 v.40;No.393 94-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60 ]

金融研究

  • 扶贫贴息制度改革与“贫困瞄准”:理论框架和经验证据

    吴本健;马九杰;丁冬;

    扶贫贴息贷款是对农村信贷市场的一种人为干预,可能导致信贷市场扭曲。自扶贫贴息贷款制度实施以来,国务院扶贫办会同其他部门对这项制度进行了多次改革。文章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扶贫贴息贷款利率管制、利率市场化以及不同贴息方式对贷款质量、贫困瞄准等的影响,然后利用武陵山区某贫困县扶贫贴息贷款管理体制改革与运行的动态数据进行了案例分析。研究发现,在扶贫贴息贷款管理模式由利率管制转向利率市场化、金融机构拥有更大的决策自主权、采取贷款偿还后向借款农户直接贴息的方式之后,扶贫贴息贷款规模增加,金融机构寻租问题得到初步缓解,贷款质量有所提升,但是贫困农户和农业产业受到排斥、贫困瞄准目标偏离等问题依然存在。文章的政策含义是:在深化贴息贷款市场化和分权化改革的同时,应切实提高贫困农户的信贷可得性。

    2014年08期 v.40;No.393 106-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25 ]

  • 老年照料的相对报酬:对“护工荒”的一个解释

    余央央;封进;

    随着我国传统家庭照料功能的弱化,市场化的劳动力供给成为关键,但近年来"护工荒"愈演愈烈。文章利用2007年中国住户收入分配调查数据(CHIP)和上海家政服务调查数据(DWS),研究了城市居家养老生活照料的相对报酬,为"护工荒"提供了一种解释。研究结果表明:(1)老年照料的工资报酬分别比服务业和其他家政低34.5%和28%,在解决遗漏变量问题后,老年照料的相对报酬仍较低,对从业者缺乏吸引力;(2)老年照料雇主收入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为何老年照料的工资报酬低于其他家政服务(可以解释约11%的工资报酬差异),表明老年照料雇主的支付能力显著影响老年照料报酬。文章提出未来有效解决"护工荒"的途径在于提高从业者的社保待遇、补贴以及增强家庭雇主(老人)的支付能力。

    2014年08期 v.40;No.393 119-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05 ]
  • 参照群与群间相对剥夺:理论与实证

    任国强;尚明伟;潘秀丽;

    自从Runciman(1966)给出相对剥夺概念以来,对相对剥夺测度的研究便成为学术界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但是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群内相对剥夺,对群间相对剥夺的研究却鲜有涉及。文章通过构造一个个体在另一个群中的比较群,建立了集成参照群思想的个体剥夺测度统一分析框架,得到群间个体绝对剥夺测度和相对剥夺测度,给出了绘制不同群间的相对剥夺曲线的方法,并给出加总后群间相对剥夺的性质,最后利用CGSS2008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文章把群内相对剥夺测度拓展到群间,弥补了群间相对剥夺测度研究的不足,扩大了相对剥夺理论的应用范围,并证明了已有的相对剥夺测度只是两个群相等时的一个特例。

    2014年08期 v.40;No.393 130-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21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