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利率政策调控的时滞效应研究——基于交叉数据的实证检验

    方先明,熊鹏

    文章利用新颖的交叉统计数据,基于协整检验与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通过脉冲响应函数、方差分解及最大时差相关系数等方法,对中国利率政策的时滞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分析结果表明:(1)在中国现实经济运行中,利率政策的效用发挥得不充分;(2)利率工具的时滞效应非常明显,这表明我国的利率传导机制的阻塞较大。(3)利率传导的产出时滞大于价格时滞。文章认为,改进我国利率政策调控效果的主要方法还是要通过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推进。

    2005年08期 5-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86 ]
  • 投资时滞、信贷规则与经济动态——转轨时期我国信贷政策规则及其效应的动态分析

    战明华,史晋川

    文章在考虑投资时滞的情况下分析了两种不同的信贷规则对经济的动态影响,相位图的分析结果表明:在促进增长的目标下,信贷增长与消费波动同向,经济将趋于收敛;在消除通胀的目标下,信贷增长与消费波动反向,经济将趋于发散。对我国的实证结果显示,我国的信贷变化与消费呈正相关关系且具有戈氏因果关系的特征,表明我国的信贷规则目标是以促进增长为主。同时,信贷相对于投资不具有超外生性的结果表明,随着我国信贷规则的变化,信贷对投资的影响需要重新进行评估。最后,从实现稳定增长的角度出发,货币政策应同时关注信贷与货币供应量,且信贷政策的目标主要应是促进经济增长。

    2005年08期 18-28+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30 ]
  • 股市收益率与波动性长期记忆效应的实证研究

    李红权,马超群

    股票市场长期记忆效应问题是近来金融实证研究的一个热点。多数的研究集中在收益率长期相关性的考察上,较少有对波动率序列的研究。然而,波动率的长期记忆性不仅会导致金融市场上的波动持久性特征,而且将对波动率的预测与衍生证券定价产生重要的影响。基于此,本文通过修正的R/S分析与ARFIMA模型对我国股市收益率及其波动性的长期相关性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股市具有显著的非线性特征,虽然收益率序列的自相关性较弱,但波动性序列却表现出显著的长期记忆效应。这一结论将为研究股票价格行为特征与金融经济学理论提供新的方向。

    2005年08期 29-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06 ]
  • 基于Leland-Toft模型的我国上市公司信用风险研究

    王小华,邵斌

    文章首次运用Leland-Toft模型对我国上市公司的信用风险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通过该模型得到的预期违约率能够较好地描述上市公司的信用风险,不同信用级别上市公司的预期违约率有明显的不同,因而该模型在识别我国上市公司的信用风险时显示出一定的有效性。根据新华远东的信用评级体系,我们从Leland-Toft模型计算结果中发现:二A级以上公司、三B级以上公司和三B级以下公司分别在三年、一年和半年内的预期违约率接近为零,而我国上市公司长期的预期违约率则普遍偏高。

    2005年08期 38-47+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99 ]
  • 上市公司违法违规处罚和投资者利益保护效果

    陈国进,赵向琴,林辉

    文章从理论和实证两个角度讨论了证券执法对外部投资者保护的效果。从理论上讲,加大处罚力度可以对上市公司内部人起到威慑作用,达到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的目的。但是,我们对2001~2003年间受到处罚公司A股收益率的事件分析表明,在处罚公告日前后投资者遭受了非正常损失。对这一结果的可能解释,一是证券执法尚未对潜在违法违规者起到真正的威慑作用;二是我国现行证券法规中缺乏民事责任的规定,受害的投资者得不到充分补偿。因此,加大证券违法处罚力度、明确证券违法的民事责任应该成为证券法修改的重要内容。

    2005年08期 48-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42 ]
  • 经济转型期中国农村居民预防性储蓄研究——1978~2003年实证研究

    周建

    文章利用1978~2003年样本数据通过消费函数的变参数空间状态模型研究了经济转型期中国农村居民超敏感度消费行为,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农户存在着显著的“预防性储蓄”动机。在此基础上,文章利用附加“预防性储蓄”动机的消费模型和ARCH结构对预防性动机强度进行了估计,检验结果发现未来预期收入中存在显著的不确定性,这表明在目前农村总需求不足的情形下,降低“预防性储蓄”动机和流动性约束将是扩张社会消费需求的重要政策。

    2005年08期 59-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62 ]
  • 二元社会结构中的工资决定模型与人口流动——当前“民工荒”现象分析

    姚先国,来君

    近年来,国内各地区不断出现的“民工荒”现象已经凸现出中国劳动力市场所存在的深层次矛盾问题。基于此,文章在刘易斯?拉尼斯?费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对当前中国二元社会结构下工资决定过程的理论探讨,得到关于劳动力在二元结构中的流动条件、均衡条件等理论结果。

    2005年08期 68-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70 ]
  • 有政府的动态资产定价模型

    徐爽

    文章建立了一个有政府的动态资产定价模型。政府被模型化为具有垄断力量的市场参与者,它可以利用自己的税收和交易行为影响市场。我们求解了一个政府先行,私人跟随的均衡,得到了一个资产定价的双因子(总消费因子和税收因子)模型。文章证明:资产的超额收益不但取决于与总消费的相关性,还受与政府税收相关性的影响;资本市场的波动行为依赖于税收的随机模式。我们的模型预言,在一个政府作用比较大的经济体里,如果忽略政府的作用,单因子的ICAPM可能低估均衡的股权超额收益。同没有政府的经济相比,有政府经济中风险资产的波动率会更高。分析还表明:在动态资产定价模型中引入政府行为是可能的。

    2005年08期 76-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56 ]
  • 经济增长、收入分配对农村贫困变动的影响

    胡兵,胡宝娣,赖景生

    文章利用了基于Lorenz曲线进行贫困测度及其分解的方法,实证研究了1985~2003年中国农村的贫困变动,以及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对贫困变动的影响。结果表明,经济增长使农村居民收入增加,大幅度减少了贫困,但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逐渐拉大,收入不平等加剧部分地抵消了经济增长的减贫成效。

    2005年08期 89-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68 ]
  • 从主流范式到比较制度分析——法律经济学理论思维空间的拓展

    张建伟

    文章对法律经济学的主流范式在当代的思想流变及其理论困境作了阐述,指出了法律经济学理论未来发展的趋向是,从主流范式的注重对法律的新古典主义经济分析走向比较制度分析,而且在研究对象方面应将法律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确立为治理制度和合作秩序,只有如此,法律经济学才能从主流范式的封闭思维和意识形态偏见中走出来;最后,文章指出了法律经济学的比较制度分析范式的未来发展所面临的新挑战和新命题。

    2005年08期 100-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24 ]
  • 对西部地区转移支付的均等化模型分析

    黄解宇,常云昆

    建立在基数法框架上的转移支付模式越来越不能适应全国经济发展以及西部开发的需要,公式化、规范化是转移支付的必然方向。文章在因素法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提出一个均等化公式,对我国现今的转移支付方式进行了研究,提出了适应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规范化的转移支付方式和思路。

    2005年08期 111-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57 ]
  • 两种准则下会计业绩的契约有用性评价——基于B股公司经理人员变更的实证分析

    姜金香,李增泉,李磊

    文章通过对决策有用观和契约有用观研究的回顾,指出价值相关性并不是评价会计信息有用性的惟一标准,因此提出评价准则效果的一个新的衡量标准———会计信息的契约有用性。实证部分选取B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用契约有用性标准考察在经理人员变更中,国际和国内两种准则哪一种提供的会计业绩更加有用。结果表明:国际准则的业绩对B股公司经理人员的变更具有更强的解释力,这为评价我国两套会计准则的效果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

    2005年08期 124-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51 ]
  • 相对估价法在上市公司价值评估中的应用研究

    杜江,赵昌文,谢志超

    文章对相对估价法(比率估价法)在中国上市公司价值评估中的实用性与局限性进行了研究。首先,比率对流通市场的公司市值评估和对公司总市值评估结果不尽一致,其准确性有高有低;其次,对现金流及等价物的调整,增加了流通市场基于利润的比率定价的准确性,但对总市值的评估准确性没有更大的贡献;最后,采用预期收益要比当期收益会使市盈率定价更准确。

    2005年08期 134-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59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