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专栏·教育与创新

  • 大学国际化提高了区域创新能力吗?

    王业强;朱春筱;邢飞;

    在三螺旋理论中,政府、产业和大学三者合作推动区域创新发展。全球化进一步拓展了创新主体参与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尤其是产业国际化水平对区域创新能力提高的影响越来越大。但大学国际化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却没有被重视。文章以三螺旋算子为门槛值研究大学国际化水平、能力和不同类型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我国区域创新合作环境整体上指向区域化,官、产、学三者合作水平较低,区域科研体系开放性和市场化程度不高,区域创新合作环境整体较差。官、产、学三者合作相对紧密的地区具有良性的创新合作环境,大学国际化水平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较大;官、产、学三者合作不密切地区的创新能力则受大学国际化能力的影响较大。无论是"走出去"、"引进来"还是"面对面"形式的大学国际化,在创新合作环境好的地区,对创新能力都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受代理变量选择的影响,"编码"形式大学国际化对区域创新的影响不明显;在创新合作环境差的地区,大学研发投入是影响区域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同时需要"引进来"和"面对面"形式的大学国际化参与国际学习、交流和培训,以增加创新个体之间的直接交流,促进当地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

    2018年06期 v.44;No.439 4-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9K]
    [网刊下载次数:70 ] |[阅读次数:78 ]
  • 高学历追逐会推动技术创新吗?

    丁重;邓可斌;

    对中国技术创新"迷失"的理论探讨,一般着眼于人才培养的不足或组织制度的不足两个方面,但这些理论研究都缺乏经验证据的充分支持。文章以我国近年来热度不减的考研为切入点,构建了地区高学历追逐热度指标,对高学历追逐意愿是否能够推动技术创新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1)高学历追逐对于技术创新存在显著的推动作用,且这种推动作用是通过政府对企业的支持而间接产生的。(2)高学历追逐热度与政府对企业支持的交互作用,还部分增加了政府支持对企业创新的正面作用,并提升了企业的生产效率和创新效率。这意味着在追求高学历的地区文化氛围下,企业可以在政府的有效引导下充分发挥其对技术创新的推动作用,从而推动地区生产效率的提升。

    2018年06期 v.44;No.439 18-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6K]
    [网刊下载次数:58 ] |[阅读次数:93 ]

中国经济论坛

  • 货币化率的直接测算及土地与住房的货币化——中国经济改革中的货币化进程再思考

    刘建丰;许志伟;潘英丽;

    值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之际,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条重要主线,对Yi(1991)提出的"中国经济改革过程中的货币化进程"问题进行再考察,较科学地测算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的货币化率,并对现阶段仍存在的"M2消失之谜"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前者有利于总结我国过去货币化进程的经验教训,对正处在狭义货币化进程中的亚非拉"一带一路"沿线发展中国家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后者则有助于理解我国当前的货币创造、货币政策以及资源"脱实向虚"的重要原因。如果学术界不能为我国货币化率测算的核心难题提供一个较准确清晰的答案,那么就很难给上述国家现阶段的货币化进程提供实质性建议。为此,文章初步解决了货币化率直接测算遗留的难题,并分析了"M2消失之谜"的形成原因及其对实体经济的影响。理论测算表明,我国的货币化率在1952年和1978年分别约为31.7%和42.0%,到1993年基本达到100%;货币化率的年均增速则可分为三个阶段:1952-1960年为4.7%-6.1%,1961-1977年为-0.7%-1.2%,1978-1992年为6.0%-6.7%。文章还发现,剔除狭义货币化因素后,我国M2的平均流速仍在逐年下降,说明现阶段我国经济的"货币流速下降之谜"和"高货币化之谜"并未消失,实证分析表明土地与住房的商品化和货币化可能是一个新的重要因素。经济危机后,我国过多的金融资源流向了房地产市场,这暗示土地与住房的过度货币化可能对实体经济造成了伤害。

    2018年06期 v.44;No.439 3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62 ]
  • 全要素生产率是否已经成为中国地区经济差距的决定力量?

    刘华军;彭莹;裴延峰;贾文星;

    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而创新驱动与新旧动能转换将加剧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不平衡,给区域协调发展带来新的压力。文章首次尝试将关系数据分析范式应用于地区经济差距研究,采用2001-2015年中国分省数据,利用二次指派程序实证考察全要素生产率与中国地区经济差距之间的关系。基于全样本、分时期和逐年的实证研究表明,全要素生产率对中国地区经济差距存在正向影响,但其影响强度远低于资本积累和城市化。在地区经济差距的诸多影响因素中,资本积累和城市化始终扮演主要角色。尽管全要素生产率对地区经济差距的影响强度呈现上升态势,但在短期内很难超越资本积累和城市化而成为中国地区经济差距的决定力量。因此,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需要更加注重发挥资本要素的空间均衡配置和城市化的空间均衡发展对于缩小地区经济差距的关键作用。同时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程中,应该更加积极地推动新动能的空间均衡发展,从而促使全要素生产率成为新时期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新动力。

    2018年06期 v.44;No.439 50-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7K]
    [网刊下载次数:95 ] |[阅读次数:108 ]

产业经济研究

  • 我国产业发展的低端锁定困境与破解路径——基于矫正城镇化扭曲视角的实证分析

    郭进1;徐盈之2;顾紫荆1

    经济发展与社会结构变迁之间的矛盾运动关系表明,扭曲的城镇化发展模式是造成我国产业发展低端锁定的重要的社会结构原因。文章将我国的产业发展低端锁定问题拓展至工业化弱质和服务业滞后两个部门,将城镇化扭曲投影到城镇化建设的动因扭曲、主体扭曲和功能扭曲三个维度,构建“两部门-三维度”分析框架,采用典型化事实与评价指标体系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我国产业发展低端锁定的困境,并构建<i>PLS-SEM</i>结构方程模型,实证探讨了矫正城镇化扭曲,实现我国产业发展低端解锁的路径选择。研究结论表明,我国的工业化弱质问题表现为结构演进受阻和效率提升缓慢,我国的服务业滞后问题表现为生产性服务业的配套生产能力和生活性服务业的保障消费能力不足。改善地方财税制度可以显著地降低土地城镇化水平,加强对农民工劳动技能和素质的培养可以显著地降低农民工城镇化水平,在供给侧提升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可以显著地降低城市病水平,进而矫正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动因扭曲、主体扭曲和功能扭曲。矫正城镇化扭曲对于改善我国工业化弱质和服务业滞后问题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可以推动我国产业发展的低端解锁。

    2018年06期 64-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4K]
    [网刊下载次数:164 ] |[阅读次数:192 ]

公共经济与管理

  • 社会资本对家庭“因病致贫”有显著减缓作用吗?——基于大病冲击下的微观经验证据

    李华;李志鹏;

    文章在理论假说基础上,利用2013年CHARLS数据,采用Probit和工具变量模型,实证检验了多维社会资本在大病冲击下是否仍能起到显著减缓贫困的作用。结果表明:在没有大病冲击时,社会资本均可以起到显著的减贫作用。但大病冲击前后,社会资本对贫困发生率的影响结果存在差异。社会资本降低贫困发生率的结果为:个人社会活动每增加0.1分,其大病冲击前后的贫困率分别降低5.1%和7.5%;每增加1个社区活动场所,大病冲击前后的贫困率可分别降低0.71%和1.63%;亲友经济往来金额每增加50%,大病冲击前后的贫困率可分别降低11.9%和3.9%;家庭照料不受大病冲击的影响,且有被减弱的可能性;家庭借贷减贫作用始终不显著。即社会资本对家庭因病致贫具有显著减缓作用,与不同社会经济状况人群交往的"桥型"社会资本比家庭亲友内部交往的"结型"社会资本的减贫作用更强。文章为重视培育以家庭为主体的社会资本,发挥其非正式制度治理因病致贫的作用提供了微观经验证据。

    2018年06期 v.44;No.439 77-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10 ]
  • 财政分权下地方政府卫生支出的竞争行为研究

    彭冲;汤二子;

    分权体制框架下地级市政府在制定医疗卫生支出决策时往往会受到相邻城市相关策略的影响,从而引发城市间政府卫生支出的策略互动行为。文章选取了2007-2013年中国283个城市面板数据,运用动态空间面板模型检验了分权体制下地市级政府卫生支出的策略互动行为,并揭示出财政分权及其城市间空间策略互动对政府卫生支出的影响。研究发现,地市级政府在政府卫生支出上存在显著的互补型策略互动,这种效应在地理距离相近的同省区城市间更为显著。进一步分析发现,财政分权促进了政府卫生服务供给;而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地市级政府间财政分权的策略互动对政府卫生支出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从而较好地解释了政府卫生支出比重徘徊不前的原因。由此,积极利用竞争、激励机制以及实现财政体制安排的优化变革来引导政府的卫生服务供给将是重要的政策选择。

    2018年06期 v.44;No.439 94-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3K]
    [网刊下载次数:63 ] |[阅读次数:103 ]

金融研究

  • 新闻媒体、资讯特征与资本市场信息效率

    杨玉龙;吴文;高永靖;张倩男;

    我国媒体产业呈现双轨制特色,产业中同时存在政策导向媒体与市场导向媒体。两类媒体的功能定位与激励机制迥然不同,使得两者对资本市场的影响存在差异。文章发现,在资本市场上,媒体主要通过负面报道,促进公司特质性信息反映在股价中,而正面报道则无此作用。在区分政策导向媒体和市场导向媒体后,文章进一步发现,媒体对资本市场信息整合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政策导向媒体上,市场导向媒体则无显著影响。为了考察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文章对两类媒体在资讯报道方面的文本特征(信息挖掘与信息传递)进行了比较,发现政策导向媒体相对于市场导向媒体进行了更深层次的信息挖掘与更精准的信息传递,这是它对资本市场信息整合更具影响力的真正原因。

    2018年06期 v.44;No.439 109-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1K]
    [网刊下载次数:80 ] |[阅读次数:100 ]
  • 高管政治关联助推公司媒体报道了吗?——来自民营企业IPO期间的证据

    易志高;潘子成;李心丹;茅宁;

    媒体报道对资产定价具有重要影响,致使其日益受到公司管理层的重视。文章以2006-2014年民营企业IPO为样本,基于公司管理层经历或背景,研究高管政治关联对公司媒体披露的影响及其市场效应。研究发现:(1)高管政治关联有助于公司在IPO期间获得更高的媒体关注度和更正面的报道倾向;而且,政治关联层级越高,媒体报道对其越有利。(2)高管政治关联对媒体报道的影响主要通过非证监会四大信息披露媒体和地理邻近媒体来实现的;而地区制度环境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高管政治关联对媒体报道的影响。(3)由政治关联所带来的媒体报道水平的改善,有助于促进IPO首日抑价的上升;但中长期会导致股价反转。文章不仅丰富了公司治理对媒体(信息)披露管理影响方面的文献,而且为民营企业的政商关系研究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

    2018年06期 v.44;No.439 126-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05 ]
  • 文化差异、方言特征与企业并购

    李路;贺宇倩;汤晓燕;

    作为地域文化的重要代表,方言对公司治理发挥着特殊的作用。与现有文献不同,文章以方言距离作为企业文化差异的代表,并将具体的公司财务行为作为研究切入点,以首次公告日在2000-2012年间中国上市公司并购非上市公司事件(非关联)为样本,检验了收购方与目标方的方言差异对收购方股东财富的影响。实证研究发现:收购方与目标方方言差异越小,收购方所进行的并购绩效越好;且当非正式制度发挥互补作用以及信息不对称程度相对严重时,上述作用更为明显,而普通话普及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这种作用。鉴于文化与公司治理研究中内生性较为严重,文章采用工具变量法、控制缺失变量和随机效应模型等方法以尽可能解决内生问题。本文着眼于研究方言对具体的公司财务行为的影响,提供了从微观层面研究语言与公司经济行为的新思路。

    2018年06期 v.44;No.439 140-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8K]
    [网刊下载次数:74 ] |[阅读次数:67 ]

  • 《财经研究》简介

    <正>《财经研究》创刊于1956年9月,是上海财经大学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经济类理论刊物。《财经研究》是国内三大核心期刊检索"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入选期刊。设有"公共经济与管理"(教育部名栏)、"经

    2018年06期 v.44;No.439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59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