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经济与管理

  • 财政分权、政府层级与企业过度投资——来自地区上市公司面板数据的经验证据

    周中胜;罗正英;

    文章以我国2001-2007年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探讨了地区财政分权程度与国有公司所属的政府层级对企业过度投资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财政分权越不充分的地区,其所控制的国有公司和属地民营公司越有可能存在过度投资行为;相对于中央政府控制的国有公司,地方政府控制的国有公司和属地民营公司更有可能存在过度投资行为;地方政府的层级越低,其所控制的国有公司越有可能存在过度投资行为;GDP增速越慢的地区,其所控制的国有公司和属地民营公司越有可能存在过度投资行为。

    2011年11期 v.37;No.360 4-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46 ]
  • 市场化能带来经济增长吗?——来自中国跨省数据的经验证据

    张同龙;

    影响广泛的市场化理论宣称市场化水平的提高能带来经济增长,文章利用中国1997-2007年的跨省数据,以"苛刻"的眼光对其进行重新评估。结果发现,目前支持该理论的证据仅是两者之间的一种正相关关系,存在因果关系的假说并不成立。而这种正相关关系的出现是由于遗漏了变量,通过固定效应模型消除因遗漏变量产生的偏误后,这种正相关关系也消失了。通过不同计量技术和不同样本的重复估计,这一结果是非常稳健的。

    2011年11期 v.37;No.360 16-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00 ]
  • 中国居民房贷幸福指数影响因素及作用路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

    宁薛平;文启湘;

    文章基于中国住房消费信贷与居民幸福指数相悖的现实矛盾,根据住房消费信贷和幸福指数相关理论,运用问卷查研数据,采用结构方程建模分析方法,对中国居民房贷幸福指数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进行了系统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其主要结论为首付款、贷款期限、还款方式和未来房贷政策预期四个因素直接或间接影响幸福指数;在四种影响因素的作用下,A类幸福指数分别影响B类和C类幸福指数,C类幸福指数又影响B类幸福指数。由此,政府在房贷政策稳定条件下应制定灵活的贷款方式提高信贷产品的流动性,商业银行应采取自身发展与房贷者幸福指数相统一的措施,消费者必须在提高信贷知识水平的基础上切实做到理性房贷和理性购房。

    2011年11期 v.37;No.360 27-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18 ]
  • 中国技术引进、自主研发与创新绩效研究

    李光泗;沈坤荣;

    伴随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我国核心技术创新能力相对较低的问题日益凸显。围绕技术创新能力,文章构建了技术引进、自主研发与创新绩效的内生增长模型,理论分析了经济增长中影响创新绩效的主要因素,并利用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技术引进与自主研发对我国技术创新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与技术引进相比,自主研发的正向影响较大且较显著;已有技术能力、人力资本等因素也对我国技术创新产生了重要影响,在经济落后地区这些因素可能成为制约其技术创新的关键因素。

    2011年11期 v.37;No.360 39-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51 ]

金融研究

  • 中国金融规模、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基于省区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王勋;赵珍;

    文章运用我国省区1990-2004年面板数据,系统考察了金融规模、银行集中度、直接融资比例及其他相关控制变量对各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文章通过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工具变量法和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发现目前金融规模扩张不利于经济增长,而改善金融结构、降低银行集中度以及提高中小金融机构在银行业中所占比重则会增加银行业竞争、促进经济增长。

    2011年11期 v.37;No.360 50-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24 ]
  • 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框架下的中国动态金融状况指数

    陆军;刘威;李伊珍;

    鉴于当前金融状况指数变量权重系数缺乏动态性,文章采用递归广义脉冲响应函数方法构建了中国动态金融状况指数。研究发现,动态指数对未来一个季度的产出和通胀水平都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且更适用于预测未来通胀。在此基础上,文章将动态指数作为衡量金融市场的变量纳入新凯恩斯混合菲利普斯曲线模型中,运用GMM方法进行估计,结果表明动态指数对当期和未来一个季度的通胀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因此,有必要将金融状况指数作为一个金融市场变量纳入菲利普斯曲线框架下,以分析金融市场对通胀的影响。

    2011年11期 v.37;No.360 6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56 ]
  • 全流通环境下投资者利益保护研究——控股股东、中小股东和经理人三方博弈分析

    徐慧玲;

    随着上市公司控制权的转移,投资者保护在全流通环境下有了新的内涵。文章从公司的委托代理问题出发,构建了控股股东、中小股东和经理人的三方博弈模型。各方决策的混合策略纳什均衡结果显示,股权的集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公司的"内部人控制";为保护投资者利益,应对控股股东和经理人的违规操作进行严厉惩罚,降低投资者的监督稽查成本,健全上市公司的治理机制。

    2011年11期 v.37;No.360 71-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35 ]

区域经济研究

  • 地区行政层级、信息基础与金融集聚的路径选择——基于长三角城市群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李伟军;

    文章基于区域经济学、信息经济学和金融学的相关理论,采用2003-2008年长三角城市群面板数据和现代计量分析方法,对影响中国金融集聚的主要因素进行了理论归并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由地区行政层级和信息基础设施整合而成的"信息源"是金融产业集聚的主导力量,金融产业还偏好向人均收入高、消费高和国际贸易发达的地区集聚,人力资本对金融集聚的约束不显著,固定资产投资对金融集聚呈现"挤出效应";鉴于目前中国信息中心的市场化形成机制尚不健全,金融集聚路径中对信息源的追逐更多地表现在对地区行政层级的偏好上,以期获得更多的政策性信息和"政策租"。因此从长远发展看,政府在对现有路径的把握上,应注重完善金融信息的市场形成机制,谨慎处理好金融中心形成过程中行政管理与市场的边界,为构建功能健全的多层次金融中心体系奠定基础。

    2011年11期 v.37;No.360 80-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33 ]
  • 中国金融加速器效应的地区差异比较研究

    袁申国;刘兰凤;

    文章基于427个上市公司1999-2009年面板数据,以负债资产比系数估值作为金融加速器效应大小的衡量指标,使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研究了中国金融加速器效应的地区差异性。结果表明,西部地区金融加速器效应最大,中部次之,东部最小;东部地区不存在金融加速器企业规模效应但存在金融加速器时期效应,中部地区恰好相反,西部地区金融加速器两种效应都显著存在。

    2011年11期 v.37;No.360 91-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40 ]

财务与会计研究

  • 捐赠:民营企业强化政治关联的手段?

    薛爽;肖星;

    文章研究了政治关联对民营企业在汶川地震后捐赠行为的影响,以及捐赠后民营企业从政府获得的支持。研究发现,已有政治关联显著影响了民营企业的捐赠行为,即具有政治关联的民营企业更倾向于在地震后进行捐赠。从经济后果看,捐赠后捐赠民营企业在获得银行贷款和税收方面比未捐赠企业获得了更多的优惠。文章研究表明,在中国现阶段,民营企业的捐赠行为是策略性的,其利用捐赠巩固政治关联,从而进一步获得政府的支持。

    2011年11期 v.37;No.360 102-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87 ]
  • 国企高管控制权、审计监督与会计信息透明度

    代彬;彭程;郝颖;

    内部权力配置和独立审计作为重要的内、外部公司治理安排都将对企业的会计系统产生影响。文章以2004-2008年的国有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通过实证研究发现:(1)高管控制权的增强会降低公司会计信息的透明度,表明国企高管的控制权在信息披露决策中发挥了显著的负面效应;(2)高质量的外部审计能够提高公司的会计信息透明度,揭示了独立审计在公司治理中发挥了应有的监督作用;(3)高管控制权的增强会弱化外部审计对公司会计信息透明度的正面影响,表明独立审计的治理功效容易受到企业内部权力配置等情境因素的牵掣。

    2011年11期 v.37;No.360 113-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32 ]

国际经济研究

  • 全要素生产率、人民币汇率与中国贸易收支——基于跨期最优选择理论的实证研究

    赵文军;陈勇;赵登峰;

    文章首先以跨期最优分析框架为基础建立以中国贸易收支为研究对象的理论模型,然后基于中国1999-2009年省际面板数据,运用面板FMOLS估计方法,从全国和地区两个层面对中国全要素生产率、人民币实际汇率与中国贸易收支的关系展开实证分析。研究表明,中国贸易部门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均对中国实际贸易余额增长产生了正面影响,其中东部地区的促进作用最为强劲;中国非贸易部门全要素生产率与其实际贸易余额负相关,其中东部和中部地区非贸易部门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会显著减少该地区的实际贸易差额;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提升对中国实际贸易收支具有显著的负面影响,并按照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依次加重。根据上述分析结果,文章提出了调节中国贸易收支的相关政策建议。

    2011年11期 v.37;No.360 124-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45 ]

产业经济研究

  • 不同所有制行业技术效率的再审视——基于Panel VAR模型和超效率方法

    吉生保;崔新健;

    文章采用最新发展的Panel VAR模型以确定投入变量发生作用的滞后效应,辅以超效率方法以处理若干DMU同时处于效率前沿的情况。研究发现,不同滞后效应之间的技术效率存在显著差异,特别是不考虑滞后效应的传统方法倾向于高估技术效率;外资企业在技术效率上占优,民营企业在纯技术效率上占优,国有企业在规模效率上占优,且该结论对不同滞后效应具有稳健性;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优势主要体现在电力、热力行业,民营企业优势主要体现在纺织业,外资企业优势主要体现在通讯设备行业;制造业及竞争性制造业在各所有制之间技术效率表现差异明显,而在非竞争性行业中只有纯技术效率表现差异明显。

    2011年11期 v.37;No.360 135-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35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