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价值链嵌入与贸易利益:基于中国的实证分析Embedding in Global Value Chains and Gain from Trade:An Empirical Study on China
王岚;
摘要(Abstract):
在全球价值链分工背景下,中国制造业应该如何提升贸易利益,摆脱"大而不强"的不利局面,从而实现高质量发展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议题。文章首先从专业化效应和干中学效应两个层面刻画了全球价值链分工融入路径影响一国贸易利益的理论机制,然后利用2000-2014年中国制造业行业面板数据,考察了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是否以及如何影响中国出口贸易利益的问题。研究表明:(1)对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前向参与和后向参与能够分别通过专业化效应和干中学效应促进贸易利益的提升;(2)融入全球价值链分工显著提升了中国的贸易利益,且后向参与是中国融入GVC分工并获得贸易利益的主要途径;(3)外商投资企业以促进中国制造业后向参与GVC的方式,促进了中国贸易规模的增加,同时也抑制了中国的贸易获利能力,即外商投资对中国贸易利益发挥着"双刃剑"作用;(4)与低收入国家前向关联引致的专业化效应以及与中等收入国家后向关联引致的干中学效应显著提升了中国的贸易利益,但与高收入国家后向关联引致的干中学效应对中国贸易利益的影响并不显著。因此,中国在巩固与高收入国家之间的产业关联的同时,应该提升包括"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内的中低收入国家在中国价值链分工网络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KeyWords): 全球价值链;贸易利益;前向关联;后向关联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8AJY012);; 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项目(2015T80167);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14M550935);; 天津市高等学校创新团队培养计划(TD13-5063)
作者(Author): 王岚;
Email:
DOI: 10.16538/j.cnki.jfe.2019.07.006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戴翔,刘梦,张为付.本土市场规模扩张如何引领价值链攀升[J].世界经济,2017,(9):27-50.
- [2]江希,刘似臣.中国制造业出口增加值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以中美贸易为例[J].国际贸易问题,2014,(11):89-98.
- [3]李强,郑江淮.基于产品内分工的我国制造业价值链攀升:理论假设与实证分析[J].财贸经济,2013,(9):95-102.
- [4]李文秀,姚洋洋.要素比例、技术差异与出口增加值——基于中美两国双边贸易出口的实证研究[J].财贸经济,2015,(6):98-111.
- [5]刘斌,魏倩,吕越,等.制造业服务化与价值链升级[J].经济研究,2016,(3):151-162.
- [6]刘秉镰,武鹏,刘玉海.交通基础设施与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基于省域数据的空间面板计量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10,(3):54-64.
- [7]唐海燕,张会清.中国在新型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基于价值链视角的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9a,(2):18-26.
- [8]唐海燕,张会清.产品内国际分工与发展中国家的价值链提升[J].经济研究,2009b,(9):81-93.
- [9]Cohen W M, Levinthal D A. Innovation and learning:The two faces of R&D[J]. The Economic Journal,1989,99(397):569-596.
- [10]Grossman G M, Rossi-Hansberg E. Trading tasks:A simple theory of offshoring[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8,98(5):1978-1997.
- [11]Koopman R, Powers W, Wang Z, et al. Give credit where credit is due:Tracing value added in global production chains[R]. NBER Working Paper No. 16426, 2010.
- [12]Kowalski P, Gonzalez J L, Ragoussis A, et al. Participation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in global value chains:Implications for trade and trade-related policies[R]. OECD Trade Policy Papers, No. 179, 2015.
- [13]Kummritz V. Global value chains:Benefiting the domestic economy?[R]. Working Papers No. 02-2015, 2015.
- [14]Kummritz V, Taglioni D, Winkler D E. Economic upgrading through global value chain participation:Which policies increase the value added gains?[R]. 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s, No. 8007, 2017.
- [15]Li B, Liu Y. Moving up the value chain[R]. Mimeo Boston University, 2014.
- [16]Sim N C S.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 sharing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Moving up the value-chain for a small-open economy[J]. Applied Economics Letters,2004,11(14):885-889.
- [17]Taglioni D, Winkler D. Making global value chains work for development[M]. Washington, DC:World Bank Group, 2016.
- [18]UNCTAD. World investment report 2013:Global value chains:Investment and trade for development[M].Geneva:UNCTAD, 2013.
- [19]Wang Z, Wei S J, Yu X D, et al. Characterizing global value chains[R]. Working Paper 578, 2016.
- (1)限于篇幅,本文没有给出具体的计算结果;详情可参见《财经研究》工作论文WP2019-007。
- (2)需要说明的是,这里计算所得的价值链参与度指标是按照WIOD行业分类计算,而《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是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因此,行业分类存在一定的差异,本文运用行业名称进行了匹配。
- (1)出口国内增加值等于总出口乘以出口国内增加值率,前者反映贸易规模,后者反映贸易获利能力。
- (2)GVC位置指数是基于前向关联的生产链条长度与基于后向关联的生产链条长度的比值,该指数越大,行业越靠近价值链上游。该指标的相关算法详见Wang等(2016),数据来自UIBE GVC Index数据库。
- (3)限于篇幅,本文未汇报稳健性检验的结果;详情可参见《财经研究》工作论文WP2019-0007。
- (1)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本文得出的这一结论看似与直观认识和一些研究的结论相悖,其实不然。原因在于,本文考察的是参与价值链分工对中国制造业出口国内增加值的影响,而不是出口国内增加值率。因此,本文结论的核心含义在于中国制造业仍主要依靠后向参与价值链分工获得贸易利益,这一点与中国仍处在GVC中低端的现实以及相关研究的结论是一致的。
- (2)测算方法详见刘秉镰等(2010),所需数据来自WIOD中的SEA账户。限于篇幅,本文未予报告,备索。
- (3)借鉴Kummritz(2014)的划分标准,本文将2000-2014年间人均GDP均值低于6 000美元的国家划分为低收入国家;将人均GDP介于6 000和20 000美元之间的国家划分为中等收入国家;将人均GDP水平高于20 000美元的国家划分为高收入国家。人均GDP数据来自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标(World Development Index,简称WDI)数据库。
- (1)研发密集度用各行业R&D支出经费在各行业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表示。各行业R&D支出经费来自历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各行业工业总产值来自历年《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
- (2)Kummritz(2014)的结论也印证了这一点。
- (1)严格来讲,在这里与低收入国家形成的后向关联对生产率的促进作用不应称为干中学效应。原因在于:理论分析中的干中学效应也仅指南方国家通过承接高技术生产环节形成的与北方国家的后向关联对生产率的提升作用。而北方国家通过从南方国家进口中间品形成的与南方国家的后向关联对生产率的影响并不是本文的分析重点。Grossman和Rossi-Hansberg(2008)对此进行了详细的理论阐释,研究表明北方国家将低技术生产环节离岸转移到南方国家并从南方国家进口中间品,带来了低技术生产环节生产成本的降低,这一成本节约的效果类似于低技术工人的生产率提高带来的效果,他们将其称之为生产率效应。
- (2)戴翔等(2017)将视角聚焦在参与GVC分工的规模效应对价值链攀升的影响,认为本土市场规模扩大会诱发发展中国家向价值链高端生产环节的梯度转移,从而影响制造业的国际分工地位。
- (3)用满足国内最终需求的增加值规模来衡量,数据来自UIBE GVC Index数据库。
- (4)从表5还可以看到,与低收入国家之间的专业化效应弱于高收入国家,可能的原因在于:第一,专业化效应发挥作用的前提是两国之间有足够大的工资水平差异(Kummritz,2014),而中国作为低收入国家,与其他低收入国家的工资水平相近,因此对低收入国家的专业化效应并不明显;第二,高收入国家往往对进口中间品有更高的要求,因此在与高收入国家形成前向产业关联的过程中,会倒逼低收入国家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这是低收入国家通过融入GVC实现发展并获得贸易利益的重要渠道(UNCTAD,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