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驱动还是服务驱动?——基于中国产业关联效应的实证研究Manufacturing-driven or Service-driven?An Empirical Research Based on the Effect of Industrial Linkage in China
余典范;张亚军;
摘要(Abstract):
本文利用1987-2010年间中国投入产出表以及相应年份的延长表,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全面测算并比较了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关联变化的特征。研究发现中国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关联效应总体上趋于上升的态势,制造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远远高于服务业,制造驱动经济发展在产业关联上具有显著的特征。但服务业的溢出效应要高于制造业,其对于制造业发展的支持作用非常明显,而制造业对服务业的带动作用则较小。从制造业的产业关联来看,技术密集型行业在内生发展和溢出机制上都要优于资本和劳动密集型行业。尽管在研发、信息与商务服务上的溢出效应有了较大的进展,但金融、流通等与制造业转型升级比较密切的服务业的溢出效应还相当低。因此优化供给推动与需求拉动的产业关联机制,突破地方保护、贸易壁垒等制度性的障碍,完善制造与服务的生态系统建设是实现中国产业融合发展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KeyWords): 产业关联;乘数效应;反馈效应;溢出效应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高速增长阶段经济转型升级研究”(14ZDA021);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加快推进中国自主创新技术成果产业化的体制机制与政策措施研究”(11CJY017);;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科研创新重点项目“基于产业关联视角的中国产业转型研究”(13ZS054)
作者(Author): 余典范;张亚军;
Email:
DOI: 10.16538/j.cnki.jfe.2015.06.004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陈宪,黄建锋.分工、互动与融合:服务业与制造业关系演进的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4,(10):65-71.
- [2]高觉民,李晓慧.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机理:理论与实证[J].中国工业经济,2011,(6):151-160.
- [3]胡晓鹏,李庆科.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共生关系研究——对苏、浙、沪投入产出表的动态比较[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2):33-46.
- [4]黄莉芳.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嵌入制造业关系研究——基于投入产出表的实证分析[J].中国经济问题,2011,(1):28-37.
- [5]吕铁.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来自投入产出表的分析[J].中国经济问题,2007,(2):59-64.
- [6]潘文卿,李子奈.中国沿海与内陆间经济影响的反馈与溢出效应[J].经济研究,2007,(5):68-76.
- [7]植草益.信息通讯业的产业融合[J].中国工业经济,2001,(2):24-27.
- [8]余典范,干春晖,郑若谷.中国产业结构的关联特征分析——基于投入产出结构分解技术的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1,(11):5-15.
- [9]Coffey W J,Bailly A S.Producer services and flexible production:An exploratory analysis[J].Growth and Change,1991,22(4):95-117.
- [10]Markusen J R.Trade in producer services and in other specialized intermediate input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9,79(1):85-95.
- [11]Miller R E,Blair P D.Input-output analysis:Foundations and extensions[M].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5.
- [12]Park S H,Chan K S.A cross-country input-output analysis of intersector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manufacturing and services and their employment implications[J].World Development,1989,17(2):199-212.
- ①在5张投入产出表中:1987年共72个制造业部门,27个服务业部门;1992年共73个制造业部门,27个服务业部门;1997年共72个制造业部门,34个服务业部门;2002年共72个制造业部门,34个服务业部门;2007年共81个制造业部门,45 个服务业部门。在5张延长表中:1990年共18个制造业部门,8个服务业部门;1995年共18个制造业部门,8个服务业部门;2000年共18个制造业部门,13个服务业部门;2005年共17个制造业部门,16个服务业部门;2010年共39个制造业部门,16个服务业部门。
- ①16个制造业部门分别为: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I1)、纺织业(I2)、服装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I3)、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I4)、造纸印刷及文教用品制造业(I5)、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I6)、化学工业(I7)、非金属矿物制品业(I8)、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I9)、金属制品业(I10)、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I11)、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I12)、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I13)、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I14)、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I15)、其他制造业(I16)。7个服务业部门分别为:交通运输及仓储、邮电业(I17)、批发和零售贸易业(I18)、公用事业及居民服务业(I19)、科研服务(包括文教体卫等,I20)、金融保险业(I21)、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I22)、信息服务及商务服务等行业(I23)。限于篇幅,各年度细分行业的数据没有列出,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向作者索取。
- ①5张基本流量表中的服务业部门分别为:航空货运业(BS1)、管道运输业(BS2)、粮油商业(BS3)、物资供销仓储业(BS4)、铁路客运业(BS5)、航空客运业(BS6)、房地产业(BS7)、卫生事业(BS8)、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BS9)、文化艺术和广播事业(BS10)、科学研究事业(BS11)、金融业(BS12)、计算机服务业(BS13)、软件业(BS14)、批发业(BS15)、零售业(BS16)、商务服务业(BS17)、物业管理业(BS18)、公共设施管理业(BS19)、其他社会服务业(BS20)、农林牧渔服务业(BS21);5张延长表中的服务业部门分别为:货运邮电业(ES1)、商业(ES2)、饮食业(ES3)、旅客运输业(ES4)、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ES5)、批发和零售贸易业(ES6)、金融业(ES7)、保险业(ES8)、房地产业(ES9)、租赁和商务服务业(ES10)、研究与试验发展业(ES11)、科学研究事业(ES12)、文教卫生科研事业(ES13)、教育文化艺术和广播影视业(ES14)、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ES15)、卫生、社会保障和福利业(ES16)、公用事业及居民服务业(ES17)、社会服务业(ES18)、行政机关(ES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