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学体系构建的近代探索——基于研究内容的视角Exploration on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Economics System in Early Modern Times: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Research Content
张申;信瑶瑶;
摘要(Abstract):
中国经济学的探索始于近代,不仅表现为针对具体经济问题的研究,更有部分学者对中国经济学进行了体系构建层面的探索,然而当前学界尚未对后者予以充分关注。20世纪20年代末至40年代,一批具有不同理论背景的学者纷纷就中国经济学体系构建的研究内容进行了讨论。文章着眼于那些有理论自觉并符合彼时学者关于中国经济学理解的探索成果,深入挖掘一手文献,将其中呈现的主要观点划分为四类:以若干理论与应用问题为主要构成、以"哲学-理论-政策"为主要构成、参照《资本论》体系结构为主要构成、参照古典经济学"四分法"为主要构成。研究发现:(1)该探索搭建起了近代中国经济学研究内容的基本框架,覆盖了包括中国经济历史演进、中国社会性质、中国经济运行、中国生产关系、工业化与农村经济建设、财政与金融改革等一系列问题。(2)该过程体现出的关于体系构建的一个重要逻辑是,在参照已有经济学说的基础上,关键要深入挖掘中国经济社会从传统到现代这一历史背景下的独特问题。问题越是独特,越为学者们普遍重视,也就越可能孕育理论创新。(3)近代探索在研究内容上未能构建起为学界所公认而又能被后人加以沿用的体例,其直接原因是学者们对经济问题的理论抽象和提炼程度较低,根本原因是近代中国缺乏基本稳定的社会背景,以及落后的经济与科研水平无法孕育成熟系统的经济学说。因此,当前应进一步重视对中国经济典型化事实的发现,重视经济研究中对理论和规律的提炼,以此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学术体系构建。
关键词(KeyWords): 中国经济学;体系构建;研究内容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近代以来中国经济学构建的探索与实践研究”(17ZDA034);;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近代学术中国化背景下的中国经济学构建研究”(2017110720)
作者(Author): 张申;信瑶瑶;
Email:
DOI: 10.16538/j.cnki.jfe.20200716.201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陈克俭,罗郁聪.王亚南《中国经济原论》与中国经济学[J].当代经济研究,2001,(3):39-42.
- [2]程霖,张申,陈旭东.选择与创新:西方经济学说中国化的近代考察[J].经济研究,2018,(7):182-197.
- [3]杜林远,邹进文.世界经济思想文明进程中的民国经济思想-以无形资产理论、货币理论和发展经济学为中心的考察[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6,(3):119-129.
- [4]高帆.中国经济发展的一般性、异质性及其引申含义[J].学术月刊,2018,(6):57-66.
- [5]高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性”[J].上海经济研究,2019,(9):5-16.
- [6]龚云.马克思主义学者与中国化-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概念的论证、把握为例[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3,(9):48-54.
- [7]贺渊.陶希圣的前半生[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7.
- [8]洪银兴.以创新的理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J].经济研究,2016,(4):4-13.
- [9]金碚.论经济学域观范式的识别发现逻辑[J].中国工业经济,2019,(7):5-23.
- [10]李翠莲.留美生与中国经济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
- [11]卢江,钱书法.王亚南对中国经济学研究的理论与实践贡献[J].经济学家,2012,(8):5-10.
- [12]逄锦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论纲[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6,(5):89-110.
- [13]宋宇,任保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重大理论问题新进展评述[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8,(2):31-52.
- [14]孙大权.中国经济学的成长——中国经济学社研究(1923-1953)[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
- [15]孙大权.民国时期的中国经济学与经济思想[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11,(6):66-73.
- [16]孙大权.谷春帆的经济发展理论[J].中国经济史研究,2016,(4):178-192.
- [17]谈敏.中国经济学的过去与未来-从王亚南先生的“中国经济学”主张所想到的[J].经济研究,2000,(4):57-65.
- [18]王金龙,元青.民国时期留美生中国经济问题研究的海外影响-以其博士论文为中心[J].甘肃社会科学,2018,(3):221-228.
- [19]熊金武.中国近代民生经济学研究——基于传统经济思想现代化的视角[D].上海:上海财经大学,2012.
- [20]熊金武.民国时期民生主义经济学及其解析初探[A].唐任伍,周建波.经济思想研究(第1卷)[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 [21]叶世昌,孙大权,丁孝智.近代中国经济思想史(下)[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7.
- [22]叶坦.“中国经济学”寻根[J].中国社会科学,1998,(4):59-71.
- [23]易棉阳.民国时期中国经济学构建的探索-以留学生为中心的考察[J].财经研究,2019,(7):4-16.
- [24]张申,程霖.近代中国工业化思想形成发展的外在动力和内在演化-基于涵化视角的考察[J].财经研究,2013,(12):43-56.
- [25]张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科学内涵[J].经济研究,2017,(5):17-19.
- [26]钟祥财.中国经济思想史:经济学方法论的视角[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6.
- [27]周文,代红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争论与成效[J].人文杂志,2020,(2):53-62.
- [28]邹进文.近代中国经济学的发展-来自留学生博士论文的考察[J].中国社会科学,2010,(5):83-102.
- [29]Cheng L,Zhang S. The spread of western economics in China:Features and influence(1840-1949)[J]. Frontiers of Economics in China,2017,12(2):193-227.
- (1)该两项研究考察的代表文献是蒋中正的《中国经济学说》(1944),而因陶希圣在该书撰写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所以有关陶希圣的学术思想研究对此也有一定论述。
- (2)内容,是事物内部所含有的实质或存在的情况。参见夏征农、陈至立主编:《大辞海第1卷词语卷》(三),上海辞书出版社2015年版,第2 450页。
- (3)具体而言,研究对象相对抽象,研究内容则相对具体;前者的性质在一定程度上限定了后者的范围,后者则须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前者的性质或特征,是相应的素材和基础。参见郝云宏:《时空相对:对于经济学及其发展的一种解说》,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第95页。
- (4)引自[美]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9-10页。
- (5)以某一维度为划分而命名,并不代表其他方面就没有差异,而更多地应被看作是一种特征的凸显。
- (6)引自胡寄窗:《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大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绪论第2页。
- (1)西方经济学说在近代中国的传播具有五大特点:开放性、阶段性、应用性、创新性和局限性(Cheng和Zhang,2017)。
- (2)近代中国经济学研究中有诸多颇具特色且成果较为丰富的研究领域,如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中国工业化与发展经济学研究、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中国财政金融研究、中国社会性质研究等。
- (3)该现象在中国留学生于海外发表的学术成果中更为多见,学界目前已有研究专就其影响和贡献进行了考察(杜林远和邹进文,2016;王金龙和元青,2018)。
- (1)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参照近代时期中国经济学的定义,部分民生经济学的研究,在对研究对象的表述上更追求一般性,并未明确要求锁定于中国经济问题。但事实上,民生经济学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的学术底色,是中国传统经济思想范式现代化的成果(熊金武,2012)。同时,民生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民生主义的提出,本就带有解决中国现代化、实现中国由贫弱到富强的强烈意图。因此,民生经济学的研究非脱离中国本土而仅尝试开拓一新研究范式,反而与中国经济问题、中国经济发展紧密相关。
- (2)引自高叔康:《民生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三民主义半月刊》,1943年第3卷第11期。
- (3)引自忠诚:《民生经济之真意义》,《建国公论》,1946年第1卷第2期。
- (4)引自颜悉达:《民生主义底经济体系》,提拔书店1940年版,第14页。
- (5)具体方法为:对著作的整理,本文参考《中国经济学图书目录(1900-1949年)》(谈敏主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5年版)中的“A1经济学通论”“B政治经济学”以及“D中国经济”分类下“D2中国经济基本理论”下的“D2.1总论”“D2.2中国经济问题”“D2.3中国经济形态”“D2.4经济改造”所罗列的图书目录,结合大成故纸堆数据库(www.dachengdata.com)和全国报刊索引数据库(www.cnbksy.com)提供的资料,手工检索出能够确定其内容并符合本文选择依据的著作。另外也有自行检索补充的著作。对于文献的整理,本文在大成故纸堆数据库和全国报刊索引数据库中,以“中国经济学”“民生+经济学”“三民主义+经济学”和“民生+经济科学”为关键字进行搜索,手工检索出符合本文选择依据的文章。受资料限制,本文并非实现了对相关史料的完全列举,尤其是在近代海外留学生的研究领域,本文主要依据学界现有成果,暂未识别出符合本文所规定标准的史料。但是,以上梳理仍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近代的探索情况。
- (1)该观点更强调西方经济学中的新古典经济学。参见叶世昌、孙大权、丁孝智:《近代中国经济思想史》(下),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9页。
- (2)引自孙中山:《孙中山选集》(下),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832页。
- (3)引自符逸冰:《现代中国需要怎样的经济学》,《精忠导报》,1943年第8卷第2期。
- (4)作者对“财”的定义是,“在经济上是有价值的”,而是否有价值,则在于是否可以满足欲望。
- (5)引自潘无知:《新经济学建设--经济学革命论》,《革命评论》,1928年第15期。
- (1)引自黄宪章:《中国需要怎样的经济学》,《大学月刊》,1942年第1卷第11期。
- (2)参见蒋中正:《中国经济学说》,连锁书店1944年版。
- (3)参见陈豹隐:《民生主义经济学之特质及体系》,《四川经济月刊》,1943年第1卷第1期。
- (4)参见[德]宗拔(Werner Sombart):《经济学解》,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宗拔为近代之翻译,即指桑巴特。
- (5)引自袁亦山:《民生主义经济研究发凡》,《经济科学》,1943年第6期。
- (1)陈君朴指出,桑巴特(原文作桑伯特)认为经济学应分为经济哲学、经济科学、经济技术三部分,瓦格纳认为应分为五部分,即叙述经济现象、阐明经济现象的因果关系、决定社会功过的标准、决定经济发展的目标、达到此目标的手段与方法。此处“桑伯特”与“宗拔”一样,均指桑巴特,而“经济技术”与“经济术学”相同,只是翻译上的差异。
- (2)引自陈君朴:《民生主义经济学体系建立论》,《中央银行经济汇报》,1944年第10卷第4期。
- (3)参见黄宪章:《我国经济科学教育之商榷》,《大学月刊》,1942年第1卷第4期。
- (4)引自众北:《经济科学的中国化问题》,《大学月刊》,1942年第1卷第8期。
- (1)引自何干之:《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论战》,生活书店1937年版,第4页。
- (2)引自钱俊瑞等:《中国经济问题讲话》,新知书店1938年版,第3页。
- (3) 1946年版《原论》中反复出现这一表述,甚至1957年的增订版改名为《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经济形态研究》,第一章即为“导论-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经济的形成发展过程及其研究上的两条战线”。
- (4)参见王亚南:《中国经济原论》,经济科学出版社1946年版。公经济指国营、省营经济事业;奥大利则为奥地利。
- (5)这出自1957年王亚南对《中国经济原论》的增订版(并改名为《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经济形态研究》),但因1946年版已经采用了这种研究体系和研究内容,证明了王亚南在当时已有明确想法。后文同。参见王亚南:《中国经济原论》,广东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第50-51页。
- (1)引自公正:《三民主义与民生经济学》下,《建国公论》,1946年第1卷第3期。
- (2)引自忠诚:《民生经济之真意义》,《建国公论》,1946年第1卷第2期。
- (3)引自刘耀燊:《养民经济论》,民族文化出版社1941年版,附录。此处的“发达”为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中的提法。
- (4)引自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三集,三民公司1928年版,第8页。
- (5)参见祝世康:《从经济原理解释民生主义》,《时事类编》,1939年第40-41期;祝世康:《民生主义所创造的经济学说》,《经济论衡》,1944年第2卷第7-8期;祝世康:《民生主义经济思想的体系》,《财政评论》,1945年第13卷第4期。
- (6)引自谭辅之:《民生经济学论纲》,《振导月刊》,1942年第1卷第3期。
- (1)引自徐天一:《民生主义经济学的体系》,《经济论衡》,1943年第1卷第3期。
- (2)引自吴澄华:《民生主义经济思想体系之试探-价值论、生产论、分配论》,《华大经济学报》,1944年第1期。
- (3)引自高叔康:《民生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三民主义半月刊》,1943年第3卷第11期。
- (1)引自周天勇:《“发展经济学的创始人是你们中国人”-悼念张培刚先生》,《光明日报》,2011年11月25日第6版。
- (2)引自王亚南:《中国经济原论》,广东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第7页,第49-55页。
- (1)引自胡寄窗:《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大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绪论第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