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垄断、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城市工业污染——来自26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经验证据Administrative Monopoly,Agglomeration of Producer Services and Urban Industrial Pollution:Empirical Evidence from 260 Cities at the Prefecture Level or above
刘胜;顾乃华;
摘要(Abstract):
文章在新经济地理学框架下,利用2003-2012年我国26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样本,分析了行政垄断、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城市工业污染减排之间的内在联系。结果表明:(1)城市生产性服务业行政垄断对城市工业污染减排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2)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发展有利于促进城市工业污染减排,具体表现在:一方面,生产性服务业Jacobs外部性和Porter外部性对城市工业污染减排具有显著的技术溢出效应,产业的融合、互补与竞争有助于促进技术溢出效应进而减少城市工业污染排放;另一方面,通过生产性服务企业与制造业企业之间投入产出关联的市场外部性,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规模可以作用于城市工业污染减排。(3)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还有助于扭转行政垄断对城市工业污染减排的抑制性效应。
关键词(KeyWords): 行政垄断;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工业污染;外部性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15BJY10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71333007);; 广东省人文社科重大攻关项目(2013ZGXM0003);; 暨南大学校级课题“广东产业转型升级协同创新中心”和“广东产业转型升级政策体系研究”的资助
作者(Author): 刘胜;顾乃华;
Email:
DOI: 10.16538/j.cnki.jfe.2015.11.001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保健云.区域发展差距、地方保护主义与市场一体化发展——基于区域非均衡发展转型大国的理论模型与实证分析[J].财贸经济,2008,(8):106-112.
- [2]陈建军,陈国亮,黄洁.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来自中国222个城市的经验证据[J].管理世界,2009,(4):83-95.
- [3]陈建军,陈菁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定位研究——以浙江省69个城市和地区为例[J].中国工业经济,2011,(6):141-150.
- [4]陈诗一,严法善,吴若沉.资本深化、生产率提高与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变化——产业、区域、能源三维结构调整视角的因素分解分析[J].财贸经济,2010,(12):111-119.
- [5]韩峰,洪联英,文映.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推进城市化了吗?[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4,(12):3-21.
- [6]江静,刘志彪.世界工厂的定位能促进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吗[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0,(3):62-68.
- [7]金碚,吕铁,邓洲.中国工业结构转型升级:进展、问题与趋势[J].中国工业经济,2001,(2):5-15.
- [8]陆铭,冯皓.集聚与减排:城市规模差距影响工业污染强度的经验研究[J].世界经济,2014,(7):86-114.
- [9]陆旸.从开放宏观的视角看环境污染问题:一个综述[J].经济研究,2012,(2):146-158.
- [10]李明,毛捷,杨志勇.纵向竞争、税权配置与中国财政收入占比变化[J].管理世界,2014,(5):52-66.
- [11]李伟娜.制造业集聚、大气污染与节能减排[J].经济管理,2010,(9):36-43.
- [12]马光荣,李力行.金融契约效率、企业退出与资源误置[J].世界经济,2014,(10):77-103.
- [13]彭向,蒋传海.产业集聚、知识溢出与地区创新——基于中国工业行业的实证检验[J].经济学(季刊),2011,(3):913-934.
- [14]涂正革.中国的碳减排路径与战略选择——基于八大行业部门碳排放量的指数分解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12,(3):78-94.
- [15]杨仁发.产业集聚与地区工资差距——基于我国269个城市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13,(8):41-52.
- [16]余泳泽.我国节能减排潜力、治理效率与实施路径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1,(5):58-68.
- [17]于良春,余东华.中国地区性行政垄断程度的测度研究[J].经济研究,2009,(2):119-131.
- [18]张宇,蒋殿春.FDI、政府监管与中国水污染——基于产业结构与技术进步分解指标的实证检验[J].经济学(季刊),2014,(2):491-514.
- [19]张杰,卜茂亮,陈志远.中国制造业部门劳动报酬比重的下降及其动因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12,(5):57-69.
- [20]周念利.中国服务业改革对制造业微观生产效率的影响测度及异质性考察——基于服务中间投入的视角[J].金融研究,2014,(9):84-98.
- [21]Abraham K G,Taylor S K.Firm’s use of outside contractors:Theory and evidence[J].Journal of Labor Economics,1996,14(3):394-424.
- [22]Francois J F.Producer services,scale,and the division of labor[J].Oxford Economic Papers,1990,42(4):715-729.
- [23]Krugman P.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geography[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1,99(3):483-499.
- [24]Markusen J R.Trade in producer services and other specialized intermediate input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9,79(1):85-95.
- [25]O’Donoghue D,Gleave B A.Note on methods for measuring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J].Regional Studies,2004,38(4):419-427.
- [26]Puga D.The rise and fall of regional inequalities[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1999,43(2):303-334.
- [27]Virkanen J.Effect of urbanization on metal deposition in the bay of TLnlahti,Southern Finland[J].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1998,36(9):729-738.
- 1《中国环境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10》表明,2010年生态环境退化成本达到15 389.5亿元,占当年GDP的3.5%。仅以PM10为核算因子,2004-2010年,我国因空气污染导致的早死人数达到35-50万人,造成的健康经济损失占总GDP的0 .8%-1%。
- 1工业污染在现实中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废物污染等。许和连和邓玉萍(2012)使用熵权法,基于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废气排放量等六种污染物数据计算了环境污染综合指数,王锋和冯根福(2008)仅将CO2和SO2排放量纳入EDA方法进行测算,但这样处理就无法更好地观察到各种污染物之间丰富的异质性特征。
- 2常用的产业集聚指标包括基尼系数、艾萨德系数、赫芬达尔系数与泰尔指数及^γ指数,基于数据可得性的限制,难以运用上述方法来测度各城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
- 1对城市生产性服务业行政垄断程度的测算,于良春等(2009)从制度、结构、行为、绩效等方面构建了中国地区性行政垄断三级指标体系,张卫国(2011)等使用市场分割指数也即相对价格方差的变化区间来反映地区性行政垄断的水平。
- 2Krugman值越大,表明该城市生产性服务业产业结构与全国的差异化程度越高、趋同化程度也就越低,地方政府对生产性服务业实施行政垄断的可能性与积极性越低;Hoover值越高,表示该城市生产性服务业集中化与专业化程度也越高,地方政府对生产性服务业实施行政垄断的可能性与积极性越低。
- 3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规定,从2011年1月1日起,纳入规模以上工业统计范围的工业企业起点标准从年主营业务收入500 万元提高到2 000万元。根据该标准运用城市层面的数据进行测算,发现从2011年起市场竞争程度的指标从整体上发生了大幅的下降,但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市场竞争程度确实发生了上述变化。
- 1制造业集聚与生产性服务业行政垄断的交叉项显著为负,说明制造业集聚也有助于缓解生产性服务业行政垄断对城市工业污染减排的“抑制性”效应,但其作用大小及显著性均不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规模。
- 2其他控制变量方面,制造业集聚、人均GDP与城市工业污染整体上呈现“倒U形”关系,而本地市场份额、城市基础设施等的优化会对城市污染减排产生促进作用,因篇幅所限不再赘述。
- 3限于篇幅,此处未详细报告稳健型检验的结果,备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