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信用扩张与经济周期——对奥地利学派德索托学术观点的讨论Credit Expansion and Business Cycle in Republican China:Academic Discussion on Austrian Economist Prof.J.Huerta do Soto's Book
杜恂诚;
摘要(Abstract):
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德索托的《货币、银行信贷与经济周期》一书对我们认识民国时期出现的经济波动是有启迪的。他认为,银行系统的部分准备金制度扩大了信用媒介,成为经济周期的内因。以这一理论内核来考察民国时期的华资银行业,确实可以发现,银行过分扩张信贷会引发产业的过度投资和随后的经济波动,因为存在着即时价格信号与跨期投资效应的不对称,生产企业和金融业都可能落入这一不对称的陷阱之中。这种经济波动是否具有周期性,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姑且不下结论;但可以肯定的是,银行信贷并不是多多益善。信用扩张是一把双刃剑,即使手续完备,形式上没有问题,过多的信贷也会成为引发经济波动的导火索。这一观点不仅可使我们更全面地总结金融史和经济史,还可以供我们在观察现实问题时参考。
关键词(KeyWords): 奥地利学派;部分准备金制度;信用扩张;经济周期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上海财经大学创新团队计划的支持
作者(Author): 杜恂诚;
Email:
DOI: 10.16538/j.cnki.jfe.2016.02.006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程绍德.近数年来上海金融之恐慌及其建设[J].中央银行月报,1936,(1):167-194.
- [2]杜恂诚.民族资本主义与旧中国政府,1840-1937[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
- [3]杜恂诚.中国近代经济的政治性周期与逆向运作[J].史林,2001,(4):63-74.
- [4][西]赫苏斯·韦尔塔·德索托.货币、银行信贷与经济周期[M].葛亚非,刘芳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
- [5]黄逸峰,姜铎,唐传泗,等.旧中国民族资产阶级[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
- [6]刘佛丁.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 [7][美]托马斯·罗斯基.战前中国经济的增长[M].唐巧天等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 [8]王季深.上海之房地产业[M].上海:上海经济研究所,1944.
- [9]王玉茹.近代中国物价、工资和生活水平研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 [10]吴成平.世界近代史大事记,1640-1918[M].上海:知识出版社,1989.
- [11]忻平.从上海发现历史:现代化进程中的上海人及其社会生活1927-1937[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 [12]严中平.中国棉纺织史稿[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5.
- [13]杨荫溥.杨著中国金融论[M].上海:黎明书局,1932.
- [14]张辉.上海市地价研究[M].南京:正中书局,1935.
- [15]中国银行总管理处经济研究室.中国重要银行最近十年营业概况研究[M].上海:中国银行总管理处经济研究室,1933.
- [16]Lin W Y.The new monetary system of China:A personal interpretation[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36.
- 12345分别参见[西]赫苏斯·韦尔塔·德索托:《货币、银行信贷与经济周期》,葛亚非、刘芳译,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年版,第530页、第534页、第423页、第427-428页和第431-433页。
- 6参见[西]赫苏斯·韦尔塔·德索托:《货币、银行信贷与经济周期》,葛亚非、刘芳译,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年版,第446-447页、第450-451页和第453页。
- 1引自杜恂诚:《中国近代经济的政治性周期与逆向运作》,《史林》2001年第4期。
- 2引自吴成平:《世界近代史大事记,1640-1918年》,知识出版社1989年版,第99页。
- 3参见刘佛丁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08-109页。
- 4参见王玉茹:《近代中国物价、工资和生活水平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13-214页。
- 1引自刘佛丁:《试论我国民族资本企业的资本积累问题》,《南开学报》1982年第2期。转见王玉茹:《近代中国物价、工资和生活水平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21页。
- 2引自[西]赫苏斯·韦尔塔·德索托:《货币、银行信贷与经济周期》,葛亚非、刘芳译,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年版,第289-290页。
- 3引自[西]赫苏斯·韦尔塔·德索托:《货币、银行信贷与经济周期》,葛亚非、刘芳译,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年版,第295-307页。
- 4引自[西]赫苏斯·韦尔塔·德索托:《货币、银行信贷与经济周期》,葛亚非、刘芳译,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年版,第504-506页。
- 1引自杨荫溥:《杨著中国金融论》,黎明书局1932年版,第40页。规元是当时上海用于大宗贸易的一种虚银两标准。
- 2参见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所编:《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史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420页。
- 1参见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所编:《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史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62-264页。
- 2参见杜恂诚:《民族资本主义与旧中国政府,1840-1937》,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第110-111页。
- 1引自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室编:《金城银行史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55页。
- 2引自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所编:《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史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54-163页。
- 3转引自忻平:《从上海发现历史,1927-1937》,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13页。
- 4孔敏主编的《南开经济指数资料汇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中第63-64页有这一时期的多个品种的纱价统计,与本文表5中涨落趋势大致一样。
- 5参见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室编:《金城银行史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52页。
- 1引自[美]托马斯·罗斯基:《战前中国的经济增长》,唐巧天等译,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83页。
- 2引自中国银行总行、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银行行史资料汇编》上编三,档案出版社1991年版,第2015-2016页。
- 3参见王季深:《上海之房地产业》,上海经济研究所1944年版,第7页。
- 4参见张辉:《上海市地价之分析》,正中书局1935年版,第73页。
- 5参见中国银行总行、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银行行史资料汇编》上编三,第2013、2050-2052页。
- 6参见黄逸峰等:《旧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400页。
- 7参见程绍德:《近数年来上海金融恐慌及其建设》,《中央银行月报》5卷1号,1936年1月,第175页。
- 8参见Lin W Y:The new monetary system of China:A personal interpretation,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36.
- 9参见《一年来银行联准库概况》,《中行月刊》第6卷第3期,1933年3月,第99-101页;《沪钱业准备库成立》,《工商半月刊》1932年第19-24期,1932年8月15日,第340页。
- 1根据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所编的《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史料》中第699页的数字计算而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