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体系规模结构:特征事实与经验阐释The Size Distribution of Cities in China:Stylized Facts and Experience Demonstration
刘学华;张学良;李鲁;
摘要(Abstract):
文章在经典模型拓展基础上建立了城市政策分析框架,运用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等统计数据,阐释了我国城市住房、交通、户籍和人口等方面的制度或政策影响城市体系规模结构的路径模式,并研究了政府外部干预和市场内在驱动共同作用下中国城市体系规模结构演进的经验事实。研究结论是:(1)1985年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呈现出偏向"中心城市"增长、城市首位度偏低等典型特征;(2)受城市行政层级、城市规模控制和户籍制度等政府干预因素影响,中国的城市化发展和大、中、小城市的路径选择有别于先发国家城市化实践和城市经济学文献的相关结论;(3)中国城市化"数量增长"和"规模扩张"的传统模式亟须调整,未来的城市化道路选择及城市体系优化,需要以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相结合的方式加以磨合推进;而当前城市政府的理念更新、职能转变和"城市化红利"公平分享的落实则尤为关键。
关键词(KeyWords): 城市体系;户籍制度;异质性劳动力;空间均衡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3CJL07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473160);; 上海财经大学创新基金项目(CXJJ-2014-342)
作者(Author): 刘学华;张学良;李鲁;
Email:
DOI: 10.16538/j.cnki.jfe.2015.11.003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保罗·贝尔琴,戴维·艾萨克,吉恩·陈.全球视角中的城市经济[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 [2]蔡禾.从统治到治理:中国城市化过程中的大城市社会管理[J].公共行政评论,2012,(6):1-18
- [3]蔡继明,周炳林.小城镇还是大都市:中国城市化道路的选择[J].上海经济研究,2002,(10):22-29.
- [4]陈彦光,刘继生.城市规模分布的分形和分维[J].人文地理,1999,(2):48-53.
- [5]陈彦光,周一星.城市规模-产出关系的分形性质与分维特征——对城市规模—产出幂指数模型的验证与发展[J].经济地理,2003,(4):476-481.
- [6]陈钊,陆铭.首位城市该多大?——国家规模、全球化和城市化的影响[J].学术月刊,2014,(5):5-16.
- [7]程开明,李金昌.城市偏向、城市化与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机制及动态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7):116-125.
- [8]范剑勇,邵挺.房价水平、差异化产品区位分布与城市体系[J].经济研究,2011,(2):87-99.
- [9]范红忠.交通住房政策效应与生产和人口的过度集中[J].经济研究,2008,(6):73-84.
- [10]费孝通.小城镇四记[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5.
- [11]高佩义.中外城市化比较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 [12]顾朝林.中国城镇体系——历史·现状·展望[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 [13]顾朝林等.中国城市地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 [14]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流动人口司.2013、2014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13、2014.
- [15]洪银兴,陈雯.城市化模式的新发展——以江苏为例的分析[J].经济研究,2000,(12):66-71.
- [16]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反思经济发展与政策的理论框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 [17]厉以宁.中国经济的双重转型之路[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 [18]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13中国人类发展报告:可持续与宜居城市——迈向生态文明[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2013.
- [19]梁琦,陈强远,王如玉.户籍改革、劳动力流动与城市层级体系优化[J].中国社会科学,2013,(12):36-59.
- [20]刘学华.中国城市体系规模结构演变研究——基于1985—2006年城市化发展的经验分析[D].上海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 [21]刘学华.中国城市体系规模结构:政府干预与市场选择[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转型·创新·改革——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届学术年会文集(2012年度)[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 [22]陆铭,向宽虎,陈钊.中国的城市化和城市体系调整:基于文献的评论[J].世界经济,2011,(6):3-25.
- [23]沈坤荣,余吉祥.农村劳动力流动对中国城镇居民收入的影响——基于市场化进程中城乡劳动力分工视角的研究[J].管理世界,2011,(3):58-65.
- [24]柯善咨,赵曜.产业结构、城市规模与城市生产率[J].经济研究,2014,(4):76-88.
- [25]藤田昌久,克鲁格曼,维纳布尔斯.空间经济学——城市、区域与国际贸易[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 [26]王国刚.城镇化: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心所在[J].经济研究,2010,(12):70-81.
- [27]王美艳,蔡昉.户籍制度改革的历程与展望[J].广东社会科学,2008,(6):19-26.
- [28]王小鲁.中国城市化路径与城市规模的经济学分析[J].经济研究,2010,(10):20-32.
- [29]王小鲁,夏小林.优化城市规模,推动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1999,(9):22-29.
- [30]仵宗卿,戴学珍,杨吾扬.帕雷托公式重构及其与城市体系演化[J].人文地理,2000,(1):15-19.
- [31]尤建新,陈强.以公众满意为导向的城市管理模式研究[J].公共管理学报,2004,(2):51-57.
- [32]张学良.中国区域经济转变与城市群经济发展[J].学术月刊,2013,(7):107-112.
- [33]章元,王昊.城市劳动力市场上的户籍歧视与地域歧视:基于人口普查数据的研究[J].管理世界,2011,(7):42-51.
- [34]赵新平,周一星.改革以来中国城市化道路及城市化理论研究述评[J].中国社会科学,2002,(2):132-138.
- [35]周靖祥.副省级城市发展逻辑:官员配置与增长驱动[J].中国工业经济,2014,(10):20-32.
- [36]周一星.论中国城市发展的规模政策[J].管理世界,1992,(6):166-171.
- [37]周一星.城市地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 [38]诸大建,刘冬华,许洁.城市管理:从经营导向向服务导向的变革[J].公共行政评论,2011,(1):32-45.
- [39]Abdel-Rahman H M,Anas A.Theories of systems of cities[A].Henderson V,Jhisse J F.Handbook of urban and regional economics:Cities and geography[C].Amsterdam:Elsevier,2004.
- [40]Alonso W.Location and land use:Toward a general theory of land rent[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4.
- [41]Alonso W.The economics of urban size relaxing[J].Papers in Regional Science,1971,26(1):67-83.
- [42]Anderson G,Ge Y.The size distribution of Chinese cities[J].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2005,35(6):756-776.
- [43]Au C C,Henderson J V.Are Chinese cities too small?[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2006,73(3):549-576.
- [44]Black D,Henderson V.A theory of urban growth[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J].1999,107(2):252-284.
- [45]Carroll G.National city size distributions:What do we know after 67years of research?[J].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1982,6(1):1-43.
- [46]Demurger S,Sachs J D,Woo W T,et al.Geography,economic policy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in China[J].Asian Economic Papers,2002,1(1):146-197.
- [47]Duranton G.Urban evolutions:The still,the slow,the fast[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7,97(1):197-221.
- [48]Eaton,Eckstein Z.Cities and growth:Theory and evidence from France and Japan[J].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1997,27(4):443-474.
- [49]Fujita M,Krugman P,Mori T.On the evolution of hierarchical urban systems[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1999,43(2):209-251.
- [50]Gabaix X.Zipf’s law and the growth of cities[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9,89(2):129-132.
- [51]Glaeser E L.The challenge of urban policy[J].Journal of Policy Analysis and Management,2012,31(1):111-122.
- [52]Henderson J V.Hierarchy models of city size:An economic evaluation[J].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1972,12(3):435-441.
- [53]Henderson J V.The sizes and types of cities[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74,64(4):640-656.
- [54]Henderson J V.Optimum city size:The external diseconomy question[J].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74,82(2):373-388.
- [55]Henderson J V.General equilibrium modeling of systems of cities[A].Duranton G,Henderson J V,Strange W C.Handbook of regional and urban economics[C].Amsterdam:Elsevier,1987.
- [56]Henderson V.Medium size cities[J].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1997,27(6):583-612.
- [57]Henderson V,Becker R.Political economy of city sizes and formation[J].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2000,48(3):453-484.
- [58]Henderson J V,Wang H G.Urbanization and city growth:The role of institutions[J].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2007,37(3):283-313.
- [59]Henderson J V,Venables A J.The dynamics of city formation[J].Review of Economic Dynamics,2009,12(2):233-254.
- [60]Henderson J V.Cities and development[J].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2010,50(1):515-540.
- [61]Krugman P R.On the number and location of cities[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1993,37(4):293-298.
- [62]Moomaw R L.Urbanization and economics development:A bias toward large cities[J].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1996,40(1):13-37.
- [63]Rosen K,Resnick M.The size distribution of cities:An examination of the pareto law and primacy[J].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1980,8(2):165-186.
- [64]Todaro M P.A model of labor migration and urban unemployment in less development countrie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9,59(1):138-148.
- 1对未来我国城镇化水平、速度及饱和点(区间)的估计值(即诺瑟姆曲线的中国形式),已有研究尚有不同看法。本文更倾向于接受我国城镇化率将在2020年达到60%左右、2030年达到70%左右的预测。
- 1美国学者施坚雅曾先后于1950年和1977年实地考察了中国城市市场,在其主编的《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中华书局,2000)一书中,他生动地概括“也许再也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那样,政治影响对城市发展以这样纯粹的形式起着作用,同时又这样强烈地持续几个世纪之久”。
- 2副省级城市数目(15个)约占文中所指中心城市数量的1/3。
- 3中国当前轰轰烈烈的“造城运动”最为典型。从数据看,新城新区建设平均投资一个亿吸纳人口不足三人,造成了“有城无业、有城无市、有城无人”的状况;1990-2000年,城市建设用地面积扩大90.5%,城镇人口仅增长52.96%,城市用地增长率与城市人口增长率之比是1.71;2000-2010年,城市建设用地面积扩大83.41%,城镇人口仅增长45.12%,城市用地增长率与城市人口增长率之比达1.85,均远高于国际公认的合理阈值1.12(经济参考报,2013年4月1日、8月9日)。
- 1限于篇幅,不再赘述。
- 1戴茵在《城市最优规模的确定》一文中颇具启发性地指出,我国的城市规模是自然选择和政府干预的结果,发展大城市还是小城市取决于六个因素即人口密度、发展效率、工业化程度、信息化程度、服务业的成长和国土利用效率(中华读书报,2003年4月2日)。
- 1关于基准模型推导及参数的设定,请参考刘学华(2009和2012)。
- 2实际上,c也是城市规模的函数,本模型予以简化处理,主要是出于以下考虑:假设c主要由企业和劳动者供求双方所在的劳动市场决定;接下来聚焦讨论政府干预影响下的中国大小城市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配置严重失衡(SA>SB)。
- 1关于单中心城市的通勤和住房成本随人口规模的变化情况,范红忠(2008)在讨论我国城市交通住房政策时有一个更加详细的讨论。
- 1英国统计局与纽卡斯特大学(Newcastle University)合作,根据居民居住地与工作地之间的通勤距离,将英国划分为若干“通勤区(TTWAs)”。据统计,随着交通工具、通信技术的升级和交通系统的更新完善,英国通勤半径不断扩大,直接导致英国通勤区总体数量由1981年的334个减少至1991年的308个,后来仅为243个(2007年统计)。
- 1城市体系规模结构的演变趋势与样本数的关系并不是十分密切,仅使用地级城市与全部城市的分析可以得到基本一致的结论(江曼琦等,2006)。
- 1这一结构性变化恰与表征我国市场化进程加快的重要事实的时间节点相吻合。比如,1998年住房市场改革与新《土地管理法》实施、2001年中国“入世”引致了制造业与出口贸易的大发展等。《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图1,较为直观地反映了此期间城镇化水平和增速拐点。
- 1关于模型推导及参数设定,也请参考刘学华(2009和2012)。
- 2人口是各种资源中最具战略意义的一项能动要素,民众的移民意愿及迁移行为与一个区域的兴衰成败有着密切的正向关联(共识网,2013年11月13日)。大城市长期以来的人口规模控制已导致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如2014年末,上海户籍人口老龄化高达28.8%。大城市亟须有效吸纳新移民来加快城市人口年龄结构的更新以保持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