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背景下国际不平等交融理论与实证研究——来自中国贸易利益不平等的证据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Study on the Integration of International Inequalit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ization:Evidence from Trade Benefit Inequalities in China
马艳;王宝珠;赵治成;李俊;
摘要(Abstract):
在经济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和国际分工形态不断变化的背景下,国际不平等问题的内在机理发生了新的变化,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不平等理论也因此面临新的挑战。基于此,文章从国际分工新形态出发,将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和国际金融三大领域中的不平等性放到"交融"的统一框架下进行考察,分析国际不平等问题如何由单一领域的不平等转变为多领域相互交融的不平等,提出国际不平等交融的概念,并进一步构建国际贸易利益不平等交融的数理模型。理论模型表明,一种国际经济领域中的不平等都融合着其他国际形式的不平等,在量上体现为某一种国际经济领域中的国际剩余价值转移量因其他国际经济活动的交融而增加或减少。基于上述理论分析,文章以我国贸易不平等为例,探究了三大国际经济领域中的不平等交融问题。研究表明:(1)国际投资不平等和实际有效汇率相对差异对国际贸易不平等有显著的正向影响;(2)国际贸易、国际投资与国际金融领域中的不平等存在长期双向因果关系,即三者的确存在交融影响。因此,政府应将不同国际经济领域的情况综合在同一平台上进行审视,为减少某一领域中的国际不平等也需辅之以其他两个领域的政策制定,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KeyWords): 国际分工新形态;国际不平等;交融;国际剩余价值转移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2AJL003);; 上海财经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培育(第七批)基金资助项目的支持
作者(Author): 马艳;王宝珠;赵治成;李俊;
Email:
DOI: 10.16538/j.cnki.jfe.2017.03.002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陈同仇,薛荣久:国际贸易[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1997.
- [2]程恩富,夏晖.美元霸权:美国掠夺他国财富的重要手段[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12):28-34.
- [3]雷达,赵勇.中美经济失衡的性质及调整:基于金融发展的视角[J].世界经济,2009,(1):62-71.
- [4]李真.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我国贸易利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技术进步和国际制度视角的考察[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12):76-85.
- [5]李真,马艳.贸易不平等交换的多因素诱因模型与实证研究——来自于多国面板的证据[J].财贸经济,2011,(4):96-103.
- [6]廖泽芳,雷达.全球经济失衡的利益考察——基于估值的视角[J].世界经济研究,2012,(9):3-10.
- [7]聂志红.经济全球化下的不平等交换逻辑[J].社会科学研究,2008,(5):24-28.
- [8]齐昊.马克思主义的不平等交换理论与中国对外贸易的现实[J].政治经济学评论,2008,(1):64-85.
- [9]萨米尔·阿明.不平等的发展——论外围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 [10]王厚双,李艳秀.全球经济失衡与全球经济再平衡研究新进展[J].经济学家,2015,(3):84-92.
- [11]王岚,盛斌.全球价值链分工背景下的中美增加值贸易与双边贸易利益[J].财经研究,2014,(9):97-108.
- [12]王元璋,阮红新.论国际市场的不等价交换——谈对陈同仇、薛荣久两先生“国际不等价交换观”的一点看法[J].理论月刊,2000,(3):31-32.
- [13]徐建炜,姚洋.国际分工新形态、金融市场与全球失衡[J].世界经济,2010,(3):3-30.
- [14]伊曼纽尔.不平等交换[M].北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88.
- [15]约翰·罗默.在自由中丧失[M].段忠桥、刘磊译,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 [16]张茉楠.国际分工视角下的全球经济失衡与利益分配格局调整[J].金融与经济,2012,(5):10-18.
- [17]朱奎.等价交换中的不平等问题研究[J].学习与探索,2006,(5):209-212.
- [18]Findlay R.The terms of trade and equilibrium growth in the world economy[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0,70(3):291-299.
- [19]Krugman P R.A model of innovation,technology transfer,and the world distribution of income[J].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79,87(2):253-266.
- [20]Krugman P R.Trade accumulations and uneven development[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981,8(2):149-161.
- [21]Pan-Long T.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income inequality:Further evidence[J].World Development,1995,23(3):469-483.
- [22]Pedroni P.Fully modified OLS for heterogeneous cointegrated panels[J].Advances in Econometrics,2001,15:93-130.
- [23]Pedroni P.Purchasing power parity tests in cointegrated panels[J].Review of Economics&Statistics,2001,83(4):727-731.
- [24]Phillips P C B,Hansen B E.Statistical inference in instrumental variables regression with I(1)processes[J].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90,57(1):99-125.
- (1)参见李长久:《对资本主义的几点认识》,《红旗文稿》,2012年第8期。原文为武者陵司:《世界进入空前的超额利润时代》,日本《经济学人》周刊,2007年5月8日。
- (1)尽管2005年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发表新闻公报宣布韩国进入发达国家之列,但由于韩国在人均GDP、GDP增长率和人均国民总收入等方面与高收入发达国家均有显著的差距,因此,我们在这里将韩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看待。就人均GDP而言,韩国2014年人均GDP为27 970.49美元,按照世界银行的分类,高收入国家为37 823.16美元(其中,北美为54 198.68美元,欧盟为39 567.18美元),可见,韩国并未迈入高收入国家的行列,与美国、欧盟等发达地区的差距仍大。就GDP增长率而言,韩国2014年GDP增长率为3.31%,按照世界银行的分类,高收入国家增速为1.70%(其中,北美为2.4%,欧盟为1.29%),韩国发展增速高于高收入国家,表明该经济体正处于向发达经济体收敛的进程中。就人均国民总收入GNI而言,韩国2014年GNI为34 620美元,按照世界银行的分类,高收入国家为40 762.47美元(其中,北美为54 622.89美元,欧盟为39 072.97美元),可见,韩国并未迈入高收入国家的行列。
- (2)其余商品只存在于国内市场。
- (1)这里并不要求欠发达国家生产的商品1全部用于出口,同样也不要求发达国家生产的商品2全部用于出口。
- (1)18个发达国家分别为澳大利亚、加拿大、丹麦、芬兰、法国、德国、希腊、冰岛、日本、荷兰、新西兰、挪威、葡萄牙、西班牙、瑞典、瑞士、英国和美国。
- (2)GDP包含固定资产折旧,这部分是转移到产品中去的价值,并非活劳动所创造的价值。
- (3)1991-2013年国民收入、各发达国家人均劳动小时和就业人数、中国就业人数等数据分别来源于世界银行数据库、OECD数据库、中经网统计数据库。2001-2013年中国人均劳动小时数据根据《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中的“城镇就业人员调查周平均工作时间”计算而得。此外,199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统计显示,当年我国人均每周劳动时间为40.7小时。国际劳工组织2007年6月8日发布的研究报告也显示:中国1967-1984年人均每周劳动时间为48小时。因此取48小时与1995年人均每周劳动时间的平均值44.35小时作为1991-1994年人均每周劳动时间,取1995年和2001年人均每周劳动时间的平均值作为1996-2001年人均每周劳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