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要素生产率是否已经成为中国地区经济差距的决定力量?Has the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Become the Determinant of Regional Economic Disparity in China
刘华军;彭莹;裴延峰;贾文星;
摘要(Abstract):
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而创新驱动与新旧动能转换将加剧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不平衡,给区域协调发展带来新的压力。文章首次尝试将关系数据分析范式应用于地区经济差距研究,采用2001-2015年中国分省数据,利用二次指派程序实证考察全要素生产率与中国地区经济差距之间的关系。基于全样本、分时期和逐年的实证研究表明,全要素生产率对中国地区经济差距存在正向影响,但其影响强度远低于资本积累和城市化。在地区经济差距的诸多影响因素中,资本积累和城市化始终扮演主要角色。尽管全要素生产率对地区经济差距的影响强度呈现上升态势,但在短期内很难超越资本积累和城市化而成为中国地区经济差距的决定力量。因此,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需要更加注重发挥资本要素的空间均衡配置和城市化的空间均衡发展对于缩小地区经济差距的关键作用。同时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程中,应该更加积极地推动新动能的空间均衡发展,从而促使全要素生产率成为新时期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新动力。
关键词(KeyWords): 全要素生产率;地区差距;关系数据分析范式;区域协调发展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3CJL069);; 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7YJA790054);; 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8CZKJ13)
作者(Author): 刘华军;彭莹;裴延峰;贾文星;
Email:
DOI: 10.16538/j.cnki.jfe.2018.06.004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陈秀山,徐瑛.中国区域差距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04,(5):117-129.
- [2]樊纲,王小鲁,马光荣.中国市场化进程对经济增长的贡献[J].经济研究,2011,(9):4-16.
- [3]傅晓霞,吴利学.全要素生产率在中国地区差异中的贡献:兼与彭国华和李静等商榷[J].世界经济,2006a,(9):12-22.
- [4]傅晓霞,吴利学.技术效率、资本深化与地区差异--基于随机前沿模型的中国地区收敛分析[J].经济研究,2006b,(10):52-61.
- [5]郭金龙,王宏伟.中国区域间资本流动与区域经济差距研究[J].管理世界,2003,(7):45-58.
- [6]贺灿飞,梁进社.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变化:市场化、全球化与城市化[J].管理世界,2004,(8):8-17.
- [7]李静,孟令杰,吴福象.中国地区发展差异的再检验:要素积累抑或TFP[J].世界经济,2006,(1):12-22.
- [8]彭国华.中国地区收入差距、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收敛分析[J].经济研究,2005,(9):19-29.
- [9]吴万宗,刘玉博,徐琳.产业结构变迁与收入不平等--来自中国的微观证据[J].管理世界,2018,(2):22-33.
- [10]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课题组.城市化、产业效率与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2009,(10):4-21.
- [11]Krackhardt D.Predicting with networks:Nonparametric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of dyadic data[J].Social Networks,1988,10(4):359-381.
- [12]Mankiw N G,Romer D,Weil D N.A contribution to the empirics of economic growth[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2,107(2):407-437.
- [13]Mao Q,Sheng B.The impact of tariff reductions on firm dynamics and productivity in China:Does market-oriented transition matter?[J].China Economic Review,2017,45:168-194.
- [14]Scott J P.Social network analysis[M].4th ed.London:Sage,2017.
- [15]Zhang Q,Zou H-F.Regional inequality in contemporary China[J].Annals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2012,13(1):113-137.
- (1)《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中宁夏2001年的能源消费总量数据是缺失的,因此该数据从《宁夏统计年鉴(2002)》中获取。
- (1)根据匿名审稿专家的意见,我们也以地区进出口总额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作为全球化的另一代理变量进行稳健性考察。结果显示,各变量对地区经济差距的相对影响均未发生明显变化,这表明本文的研究结论是稳健的。限于篇幅,具体结果不再报告,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向作者索取。
- (1)由于篇幅限制,本文未列出稳健性考察结果,如有需要,可向作者索取。